業內人士認為,基金公司在介紹基金經理時要把握好度,關鍵在于堅持客觀性。基金產品和其他商品不同,是一種效果后驗的特殊金融產品,應客觀描述、客觀展示,把選擇權交給投資者,這樣基金公司面臨的輿論壓力也會減小
◎記者 朱妍
“好不容易時間淡化了我的名氣,讓我松了一口氣。我重倉的行業貝塔減弱了,導致產品業績下滑,所以不希望大家過多關注我。”基金經理曉裕(化名)對上海證券報記者坦言,較高的知名度確實能帶來管理規模的增長,但這把雙刃劍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壓力,這管理費可不好拿。
成也業績,敗也業績。一些曾趕上風口、成為基民心中“男神”“女神”的基金經理,因業績下滑而遭到基民的質疑。鮮花與大棒之下,基金經理們是怎么想的?
業績面前 基民愛恨鮮明
“那個男人他回來了!”最近,蔡嵩松的市場關注度大幅提升,基民對他的稱呼又變回了“蔡皇”。作為基民評價毀譽參半的基金經理之一,蔡嵩松此次回歸基民視野,無他,只是因為其管理的一只產品今年一季度收益接近50%,在主動權益類基金中排名第一。
2021年中,這位以投資半導體個股出名的基金經理,在半導體板塊出現調整后陷入了輿論漩渦。幾乎每次半導體板塊出現較大的跌幅或反彈時,總能在新聞或基金社區里,找到關于蔡嵩松的討論。
實際上,從2021年開始,陷入輿論漩渦的基金經理,并非蔡嵩松一人。在白酒、醫藥等領域,包括張坤、葛蘭等在內的諸多基金經理均被基民“捧”過與“殺”過。2021年業績名列前茅的一些新能源基金經理,2022年以來也受到了類似的“待遇”。
“我知道,在一些基金社區里有基民在罵我。我之前的些許名聲可能讓他們在買入產品前抱著較高的期望。大多數持有人還是比較有耐心的,過去的一兩年里陪我一起扛著,給我機會。”曉裕說。
愛之深則責之切。基民的購買體驗取決于基金業績的優劣,對于這一點,基民的愛恨非常鮮明。
“我是一個比較樂觀的人,面對一些負面輿論,會盡量讓自己想開點。其實,在重倉行業調整的這兩年多里,讓我很有信心的是自己買的都是好公司,而且產業發展方向也沒有問題,這是一個特別樸素的事情。我目前就是埋頭做好該做的事,等待風來,不錯過反彈機會。”曉裕說。
有人在輿論的沉浮中盡量保持本心,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借輿論觀察人心。“股票就像一杯啤酒,上面是泡沫,下面是酒。泡沫就像人心,酒像股票的基本面。”西部利得基金經理盛豐衍說。作為成長量化投資領域比較有名的基金經理,他樂于更新維護個人微博,并將其視為“靈感筆記”。
“微博是我和投資者溝通的窗口,既可以檢驗我邏輯的正誤,也能離投資者更近些。去年4月、10月市場較為悲觀的時候,我曾發微博對后市強烈看好。同樣,2021年8月、9月時,大家把我捧得太高了,反而讓我倍感危險,所以當時選擇了分紅避險。”
盛名之下的規模煩惱
除了承受來自輿論方面的壓力,較高的知名度還給基金經理帶來了規模擴張的煩惱。
“我原來不是很有名氣,所管理的一只產品有一段時間申購量忽然大增。后來發現,是因為業績排名領先,所以在螞蟻基金平臺得到了比較優質的曝光位,一下子成了網紅產品。”滬上某基金經理表示,名氣帶來了規模的增長,基金公司自然是樂見其成,但這種被短期業績吸引來的資金,在后續的回調中也流失得很快,并變相加速凈值的回調,這令他苦不堪言,“還不如一開始就不出名”。
快速膨脹的管理規模給基金經理獲取超額收益增加了難度。“雖然經過控制,目前產品的規模尚在策略能夠容納的范圍之內,但已很難再擠入業績榜單前列。”某百億級明星基金經理說,規模的擴張與業績的拔尖,通常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盈米基金研究院權益研究員王帆從市場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去年以來市場風格和行業輪動較快,大基金“船大難掉頭”,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下,不能及時靈活調倉以適應市場,也較難抓住短期行情。
對于是否追求出名后帶來的規模增長,有基金經理對記者直言,普通投資者中的名聲不是判斷基金經理是否優秀的必要條件。其實,把基金長期業績做好,努力成為機構配置的“底倉型”產品,也不失為一種好的發展方向,不一定非要鋌而走險去做“鋒利的矛”,博一個所謂的“盛名”。
“我管理基金的風格沒有那么凌厲,從任何一個時段看,我并不是業績最突出的那一批人,不容易引起投資者的關注,所以管理規模不會出現爆發式增長。但拉長時間來看,我的業績表現不錯。”華富基金權益投資部總監陳啟明說。
還有些基金經理愛惜自己的羽毛,面對管理費的誘惑,對規模的擴張十分克制。某大型基金公司一知名基金經理表示,雖然憑借良好的業績獲得了一定的好名聲,但他并不急于擴大管理規模。此前他已經對產品進行了限購,謝絕了公司再發新基金的提議。“我還年輕,想先把業績做好。”
基金公司應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基金經理聲名鵲起,背后離不開基金公司的推波助瀾。業內人士認為,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管理費,這天然地驅使基金公司去獲取更高的社會名聲與管理規模。隨著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基金公司在介紹基金經理時如何把握好度,給投資者帶來更好的體驗,成為行業關注的話題。
“買基金就是買基金經理,這已被投資者廣泛認可。對于基金行業來說,基金經理個人能力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會對產品的業績起到重要的作用,這勢必引導基金公司和投資者把關注點放在基金經理個人身上。再加上這幾年行業大發展,可謂時勢造就英雄。”華南某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說。
在這方面,監管部門已提出了明確的導向性意見。去年4月,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推動基金管理人加強品牌建設與聲譽管理,大力弘揚“工匠精神”,致力打造“百年老店”,堅持講情懷、守專業、正理念,恪盡職守、謹慎勤勉,切實摒棄短期導向、規模情結、排名喜好,堅決糾正基金經理明星化、產品營銷娛樂化、基民投資粉絲化等不良風氣。
上述華南基金公司人士認為,基金公司在介紹基金經理時要把握好度,關鍵在于堅持客觀性。基金產品和其他商品不同,是一種效果后驗的特殊金融產品,應該客觀描述、客觀展示,把選擇權交給投資者,這樣基金公司面臨的輿論壓力也會減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