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信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信用卡的出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將以抵押為基礎的信貸關系,推進到了以“信用”為基礎的信貸關系,提升了個人的信貸能力。
信用卡起源于消費場景。20世紀50年代,一位名叫弗蘭克·麥克納馬拉的美國商人請客人到餐廳吃飯,結賬的時候發現自已忘了帶錢包。這個尷尬的經歷讓他產生了一個想法:設計一種既能證明身份又具有支付功能的卡片,讓人們能“當下消費,事后付款”。于是,他投資1萬美元和朋友共同設立了“食客俱樂部”。這個俱樂部為會員提供一種能證明其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塑料卡片,會員憑卡片就可以記賬消費,這就是后來國際信用卡公司的前身。
這模式一推出就大受歡迎,對消費的刺激力度也特別大,成功原因為:
①方便;
②非現金的支付方式,降低了顧客消費的“罪惡感”;
③會員制度帶來了歸屬感;
④能夠為使用者平滑消費支出。
隨后,其他商家也很快開始效仿和推廣這種支付方式。將“個人信用”轉化成消費力是門大生意。1951年,富蘭克林國民銀行成了第一家發行信用卡的銀行,開創了金融機構發行信用卡的先河。隨后又有眾多銀行涉足信用卡領域,開啟了信用卡發展的新里程。至此,信用卡發行從商業信用轉變成了金融機構信用。
在中國,信用卡業務的發展呈現出和其他市場不太一樣的特征,相比歐美發達國家,我們的傳統信用卡業務滯后,但網絡信用工具比較發達。但是中國信用卡發展增速很快,而且新型的網絡信用卡,螞蟻花貝、京東白條等,在年輕人中占有相當高的市場份額。
如今,傳統信用卡發展滯后有下面這幾個原因:
①中國金融體系以國有大銀行為主導,信貸模式偏重于服務國有大中型企業,所以銀行對個人業務一直不發達。
②中國的個人征信體系也處于起步階段,銀行發卡的審批是相對嚴格的,對于申請者的職業、工資單的信息等都有明確的要求,這也導致很多收入很不錯的藍領、打工者被拒之門外。
③以前社會整體收入水平低,缺乏社會保障機制,老百姓的儲蓄意愿遠高于消費意愿。尤其老一代的人,對于這種鼓勵消費的信用卡缺乏接受度。但隨著我國進入中產社會,各個銀行越來越意識到個人業務的重要性,在信用卡業務上發力增多,保持著高增速。
中國的網絡信用工具市場發展迅速,近十來年,80后和90后開始成為消費主力,同時,伴隨著消費升級,全社會收入和消費水平都水漲船高。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商業模式被移動互聯網深刻改變,尤其是移動支付的全面滲透,使得年青一代對于阿里、騰訊這些科技公司的“網絡信用卡”有天然的親近感。
這些年,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巨頭,尤其是有消費業務的電商企業,都發行了網絡信用工具。這些信用工具本質上就是信用卡,只不過在形式上從有形的卡片變成了“虛擬卡片+純線上場景”。
這些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個人的金融需求越來越多,但由于傳統金融體系的結構性問題,這類金融需求被嚴重低估和抑制。所以,當信息技術碰到了“信用消費”這塊很少被開墾的處女地時,需求一下子就被激發了,市場也被激活了。
說了這么多關于信用卡的前世今生,以及它的發展現狀,有很多人會問,金融機構發行信用卡,借錢給你,按時還款還不收利息。那信用卡是不是無法贏利呢?難道信用卡是銀行發放的一種福利嗎?
數據告訴我們,信用卡不僅賺錢,還賺得不少呢。招商銀行的所有業務構成中,信用卡貸款業務的占比是15%,僅信用卡利息收入就達到了350億元,包括手續費在內的非利息收入還有15億元。這么多錢,到底是從哪里賺來的呢?
其實,信用卡的贏利模式有很多。信用卡收入一部分來自客戶的利息。信用卡賬單上通常會有一個非常顯眼的、用粗體顯示的“賬單分期”選項。它告訴你,剩余的額度只按萬分之五的日利率計算利息。這個數字讓你覺得信用卡的利息很低,但這其實是典型的利率幻覺,萬分之五的日利率換算成年利率就是18.25%,是不是嚇到你了,這樣高的利率遠遠高于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理財產品或投資產品的收益率。
網絡信用卡也是一樣,你在網上買任何大件商品,電商都會用很顯眼的字體提醒你:可以分3個月、6個月或12個月支付,手續費分別是2.6%、4.2%、7.2%。這些數字讓你覺得手續費也不算高。
比如,分12個月支付一件1200元的商品,每個月償還的本金很容易計算,是100元;再按照7.2%的手續費計算,每個月需要支付的利息就是72元,所以,你很容易得出這件商品分期支付的利率是7.2%。
但這種計算方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本金每個月都在償還,也就是說,第一個月的本金是1200元,之后就是逐月下降的,到最后一個月的時候,你應該歸還的本金只有100元。在總借款額度不斷減少的過程中,你的手續費卻是固定的。所以,7.2%不是你認為的年息。分12個月付,7.2%的手續費用高斯定理計算,你就會發現,真實的年化利率是13.29%,比7.2%多了將近一倍,是不是讓你目瞪口呆!【高斯定理:實際年化利率=分期手續費/(分期數+1)×24】
除了利率幻覺以外,信用卡還會利用人性的弱點賺取年費。比知,銀行會鼓勵客戶辦理金卡和白金卡,這類信用卡的年費一般都在300元以上。銀行會告訴客戶,辦理這類信用卡可以享受很多特珠待遇,是您身份的象征。比如,坐經濟輪享受貴賓休息室,到各指定場所享受5折優惠等等;而且銀行還會向客戶許諾,免去第一年的年費。
其實,那些可以享受特殊待遇的場所,本身消費價格就已經非常高了,即使打5折,你也沒有享受到更多的優惠。從第二年開始銀行就收取這類信用卡的高額年費,而這時你已經習慣了信用卡帶給你的這些優惠,舍不得放棄了。這就利用了人的虛榮心,讓你深陷其中的坑,還有苦說不出。
除了以上這些之外,信用卡客服還經常會打電話給你,為你專門批復了一筆20萬元的備用金,鼓勵你在授信額度內提現使用。但銀行是按日利率萬分之五來收取利息的,而且超過30天還款的,還要按月計收復利,每個月利息滾一次雪球。也就是說,一旦你用信用卡提現,實際負擔的年化利率會高達20%。
所以,高額利息、高額年費,都是信用卡收入的重要來源。看似平常的信用卡背后,其實隱藏著很多賺錢的秘密。
總之,大家記住一點,你存銀行的錢應得的利息,是按固定利率計算的;而你從銀行貸款所付的利息,是按復利方式計算的。
那從此以后,你還會無所顧忌的盲目分期付款和提現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