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是對未來可能存在的風險,且風險可能會造成的損失,給予相應的金錢補償。
每個人面臨的未來風險種類、發生概率、損失程度以及承受能力不盡相同,因此,對保險的需求也都千人千面。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今天這篇文章,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幫助大家分析,如何通過對自我狀況的梳理,判斷自己是否需要以及需要什么保險。
需不需要保險?
不同人群由于生活工作環境的差異,風險系數也不同。
如高空作業者意外風險更高,有遺傳病史或身體虛弱者疾病風險更高。同時,意外、重疾又涵蓋了意外傷害、意外傷殘、意外身故;輕癥疾病、中癥疾病、重癥疾病、疾病身故等不同程度的風險傷害。普通人的常見風險有兩大類,意外、疾病。
再看有哪些責任:利己責任和利他責任。利己體現在治病救命、收入保障;利他體現在贍養老人、撫養子女、家庭經濟保障等。
中年人責任是最全最重的,一方面要精心呵護自己的身體不出問題、收入持續穩定;另一方面,要承擔起全部的家庭責任。
一些特殊群體,如企業主,可能還要負擔起公司、員工、客戶等責任。
所以,判斷自己是否需要一份保險,只要回答下面的問題:如果,可能發生的任意風險——對存在責任的任何人——是否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需要一份保險來進行相應保障。
事實上,每個人都需要保險,因為未來和風險,即便是無牽無掛的單身漢,也需要考慮自己生病看病的錢誰給報銷,老年時期誰來照顧自己的問題,同樣需要保險來解決。
可能有人會問:有社保夠么?當然不夠!
社保只會解決普通就醫看病的一部分費用,比如在醫院一共花掉1萬元,醫保可能只報銷六七千,剩余的費用還是要自己出,特殊用藥、進口藥、較好的治療手段,可能都不在醫保范圍內。
況且,我們的社保基金開支壓力已經很大,2021年,全國僅有15個地區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差額為正,收不抵支已成為普遍現象。
圖片來源于網絡
社科院發布的《中國養老精算報告2019~2050》數據顯示,未來5-10年,我國會有8-10萬億養老金缺口,至2035年,我國養老金將耗盡。媒體據此推算,80后將成為無養老金可領取的第一代。
所以,我們需要通過保險,把未來的潛在的風險轉移出去,這樣子當風險降臨時,不至于傷害到我們的錢包。
需要什么保險?
這個問題,要考慮到年齡階段,從意氣風發的少年,到白發蒼蒼的老人。
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風險,所以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和需求來買保險。比如:
孩子階段(0-18歲)
需要4種保險,孩子的疾病和意外風險就不用擔心。
(1)醫保:從孩子出生起就要辦好,感冒發燒,打疫苗,都能報一部分。
(2)意外險:幾十塊就能買到幾十萬的保額,買的時候,重點看意外醫療部分的保障,選擇不限社保,報銷比例 100% 更好。這樣,孩子的意外保障更加全面。
(3)重疾險:年紀越小,保費越便宜,性價比很高。給孩子買個保終身重疾險,也就一千多,預算有限的朋友,買定期的一年幾百塊就能搞定。
(4)百萬醫療險:孩子生病住院,醫保先報,剩下的錢,百萬醫療能 100% 報銷,剛出生的寶寶買可能會貴一些,要五六百。等孩子 5 歲后就便宜了,一年一百多。
初入社會(18-25歲)
比如20 歲左右的朋友,剛出來工作,錢掙得不多,也不穩定。萬一生個病,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真出啥事兒,肯定要靠父母幫襯。
圖片來源于網絡
總結下來,這個階段要花最少的錢解決疾病和意外風險。首先,百萬醫療險和意外險,無論如何,吃土也要買,一年兩三百就夠了。
預算多一點的朋友,可以再配置一份重疾險,生大病后,一次性給咱一筆錢。這樣就不用擔心生病養病期間,沒有收入的問題。先買個 30 萬保額,保到 70 歲,一年才千把塊錢。
成家立業(25-50歲)
這個年齡段( 25-50 歲),大家慢慢都穩定下來了,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家庭責任也重了。作為賺錢的主力,最需要考慮的就是家庭收入的穩定。
在這個階段,保險一定要配齊,30 歲男,一年也就四五千。還是那句話,百萬醫療險和意外險,一定要有。
百萬醫療險只能報銷我們的醫藥費,想要維持家里開銷,還得要一份重疾險,在一線城市工作生活,保額至少 50 萬才夠。
老年階段(50歲以后)
我們來看老年階段,也就是 50 歲以上,這個年紀孩子長大了,不少人已經步入退休生活,最大的期盼,就是平安健康,不給孩子增加負擔。
這時候需要的保險主要有醫療險、意外險、重疾險,條件好一些的,最好配置人壽保險和年金險等。
總體來看,保險主要有幾個類型:壽險、意外險、重疾險、醫療險、年金險。
壽險:死亡以后留下一筆錢給受益人。
意外險:發生意外造成死亡或者殘疾,會賠償一筆錢給受益人或繼承人。
重疾險:確認重大疾病后,賠償一筆錢給受益人。
醫療險:住院看病花的錢,可以憑發票報銷。
年金險:存入一筆錢,到約定的年齡開始領錢,生存越久越賺。
回到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如“可能會患一場大病,對我自己,造成一兩年的收入終止”。
那么就需要一份重疾險給予保障。如果家庭存款不多,看病治療也是同樣的風險,就還需要一份醫療險分擔風險。
所以按照常規的狀況來建議:
30歲-50歲的成年人責任重大,需要先把壽險、意外險、重疾險、醫療險配齊,然后需要進一步考慮養老年金。
青少年不承擔家庭責任,需要意外險、醫療險、重疾險,然后進一步考慮儲蓄性教育年金等。
老年人也不再有家庭責任,同時身體健康風險越來越大,需要更多關注醫療險、意外險。
重疾險隨著年齡增加會越來越貴,杠桿越來越弱,可以不考慮。
如何選擇保險?
回答了前面兩個問題后,就可以發現自己的風險點,也能夠確定需要購買保險,并大概知道有哪幾個方向需要保障。
但是,這時候反而會陷入新的困境,保險這么多種類,這么復雜,究竟要如何選?如何做自己的保險方案,需要花多少錢?從何著手呢........
不慌不急,這部分幫你捋清楚。
首先保險(保費)占比年收入的10%-20%就是合理的。
保險很多,資金有限,還要分清主次險后。基礎原則是:先大人后老人小孩、先保障后理財、先條款后品牌。
每個人配置保險時,大概遵循醫療險、意外險、壽險、重疾險等保障類保險,再接著考慮養老保險、教育年金、投資年金等投資類保險。
保險配置也有一定的常規原則:
醫療險:現在的百萬醫療基本上都在100萬以上了,對于絕大多數的疾病治療費用基本都能覆蓋到。
意外險:基本上50萬起,最好配置到100萬且覆蓋殘疾(全殘)保障,相對來說比較有價值。
壽險:基本保額需要維持家人 10 年以上的花銷,綜合考慮子女教育、房貸車貸等責任,100萬起是必要的。
重疾險:保額建議是年收入的 3-5 倍,但重疾險相對保費較高,可以通過終身、定期等搭配實現保額。
如果經濟狀況允許,優先考慮終身險。但保額要充足,這是最基本前提,不足額的保險,實際上起不到保障的作用。所以,如果能拿出的保費有限,可以通過搭配定期險滿足保額。
還有一點需要清楚,保險配置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根據當前的情況量力而行,不要為了買保險、買全保險,給自己造成過度的經濟壓力。
比如通過對自己狀況的分析,自己需要100萬的壽險,但是當前經濟條件配置起來壓力比較大,那么,可以先配置50萬。等明年經濟狀況好轉,可以再增加配置50萬,也是可以的。
如何鑒別一款保險?
首先說明,保險是一種非常成熟的產品,可以用一分錢一分貨來評價,沒有壞的產品。但是,非常有可能買到不合適的產品,就像本來想要補鐵,卻買了一瓶鈣片,不能說鈣片是壞的,但是確實不適合當前的需要。主要參考以下維度:
滿足需求
保險產品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因此選擇保險產品時,需要要從自己的保障需求出發,契合自己需求的產品一定不會差。
符合預算
一般來說,家庭保險費用最好是控制在家庭年收入的10%-20%左右,這樣做既不會影響家庭的正常開支,又能獲得需要的保障。
保額充足
選擇人身保險時,保額一定得充足,要足夠補償收入損失,例如重疾險保額最好能覆蓋5年左右的年收入,在患病期間不能正常工作,沒有收入來源,而且需要花錢治病,所以需要足夠的保額提供生活和治療費用的開銷。
更少的錢獲得更全面的保障
購買人身保險,最理想的情況就是用最少的保費支出,獲得更好的保障。如果同類型的兩款保險產品,在保障內容基本一致的情況下,通常保費更低的產品更值得選擇。當然我們買保險也不能單單追求低價,保險保障更加的重要。
具體來看,醫療險不必要追求過高保額。普通消費者對于住院治療的費用,基本上很難超過百萬,按需選擇即可。再就是關注續保要求和保障是否全面。看是否包含了住院前后的門診費用、門診手術費、外購藥(憑醫生處方去藥店購買)是否都在保障范圍內。還有就是增值服務,是否有墊付,幫忙掛號、安排住院等服務。
意外險需要重點關注是否帶傷殘,以及意外醫療進行治療費用報銷等。意外險一般都不貴。建議成年人配置意外險,一定要選擇保障傷殘責任,從全殘到普通殘疾都會有相應的賠付責任。因為現在大多數的意外,都只是造成受害人的殘疾,而并非身故,對殘疾的保障非常有必要。
圖片來源:攝圖網
還有壽險,是最簡單的一類保險了,以人的壽命作為保險標的,只要發生死亡,就可以得到理賠,沒有太多的復雜套路。但是也需要考慮幾個問題。定期和終身搭配。終身壽險是最終保證可以獲得保額的,但保費也會比較貴;而定期壽險一般是消費型保險,保險期限內不出險,就完全沒有返還,但是保費會相對便宜不少。
重疾險則比較負責,如果條件允許,可優先購買不分組產品和多次賠付的產品。避免出險后,疾病復發或者轉移,而沒有二次保障。重點關注最好增加輕癥賠付,以及一些附加責任等,比如惡性腫瘤多次給付,心腦血管疾病給付,投保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如果家庭有過心腦血管疾病史的,就可以選擇這部分額外給付的產品,
另外,如果購買重疾險之前的體檢都沒有異常,一定要在下一次體檢之前購買重疾險,否則,任何小毛病都有可能造成投保重疾險遇到阻礙。
如何做自己的保險方案?
保險配置宜早不宜遲,因為風險隨時可能發生,只要考慮清楚任何一類保險,就先配置起來,不必要把所有保險都了解清楚再確定,可以逐步配置。
首先梳理一下自身已經在保的保險,包括社保、公司的商業補充醫療等,好一些的公司,還會給員工配短期的重疾、壽險等。先通過梳理找到自身保險的缺口。
其次,確定自身的需求。也就是我們經常聽的購買的目的,是你購買的這份保險在防御體系里起的作用。那么就要請我們在購買保險之前先自問一下,現在自己最擔心的是什么風險,問題的答案就是您最優先配置的保險類型。
圖片來源:攝圖網
再次,明確自己的預算和配置額度,比如醫療險選擇百萬醫療即可,意外、壽險,最少保50萬起,重疾險最少也要30萬保額才有意義。這都是基礎配置,想讓自己有保可依。基礎配置可以不用考慮太多附加值,保障做足是第一責任。
后續,還應該根據自己經濟能力的提高,把保額做充分。一般醫療險就選擇百萬醫療,意外險、壽險,至少要配置到100萬以上,重疾險長期來看50萬是要有的,如果是一線城市,最好配到100萬。
保額配足同時,可以再考慮的是增值服務。比如重疾險的就醫服務、高端醫療險配置,壽險可以考慮增額終身壽附加理財能力。這時候保障基本不愁了,如果還有閑置資金,可以通過保險進行理財和資產儲蓄增值的配置了。
假期間該如何配置保險?
首先,有計劃出行的,要配置旅行保險。目前市面上旅行險的種類及條款很多,和我們息息相關的最主要有下面幾種。
醫療保障
旅行期間遭遇意外或突發疾病時導致產生合理且必要的醫療費用,可以提供相關費用的補償。
意外傷害
旅行期間遭受意外傷害造成身故或殘疾等,均會給予相關賠償。
意外傷害和醫療保障主要包含在我們常說的旅游意外險中,屬于必備條款。它主要負責游客因個人過失導致或不可抗力等因素引起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費用。
緊急救援服務
旅行期間在境外遭遇意外事故或突發疾病時,能夠第一時間得到援助。
緊急救援服務對于遠途尤其是出國旅行的消費者來說,一定要記得關注這個保障內容。有了緊急救援服務,如果身在異鄉,發生意外事故或突發急性疾病時,只要撥打保險機構提供的救援服務電話,便可獲得緊急救援或醫療服務。
同時,保險合同還可約定,由保險機構承擔游客醫療運送和送返、直系親屬慰問探訪、緊急搜救等相關費用。由于不同保險公司所合作的全球救援機構有所不同,救援內容也存在差異,消費者在投保前認真閱讀保險條款,從而選擇適當的保險產品。
合理選擇附加險
除此之外,根據自己的需求,還可以選擇是否要包含丟失、損壞、盜竊物品及取消機票、酒店等相關險種。
(1)節假日期間航班延誤多發,游客搭乘飛機旅行時,可附加投保航班延誤保險;
(2)針對出門旅行行李物品和旅行證件可能丟失的情況,可附加投保行李物品和旅行證件損失保險;
(3)如參加跳傘、潛水、攀巖、探險等運動,可附加投保高風險運動意外傷害保險;
(4)如應對旅游期間遭受的疾病風險,還可附加投保住院津貼保險等。
“五一”小長假的溫馨提示
最好是提前計劃,盡在掌握。
(1)確定目的地:預先規劃旅游線路,充分了解交通路況。車票、機票時間要再三確認,節假日期間人流量較大,要留好充足時間。
(2)做好預算規劃:根據時間、預算、喜好合理做好攻略,手里有攻略,心里不慌亂。如果資金有短缺,還可向金融機構、保險公司申請融資服務(要理性制定預算,不要過度消費哦)。
(3)注意天氣預報:及時查看目的地天氣,適時增減攜帶衣服,防曬衣、防曬帽、防曬霜帶好不怕曬、曬不怕!
(4)帶好常用藥品:感冒類、清火解毒類、腸胃不適類、抗過敏類、暈車藥、眼藥水、驅蚊蟲類;記得再備上一些常見外傷類藥品。
(5)購置合適保險:短期旅游意外傷害保險、交通意外險等產品,保費在幾塊到幾百塊不等,可根據自身需求進行投保。
圖片來源:攝圖網
總之,保險確實是一類比較復雜的消費產品,大家很難短時間內了解清楚所有的產品以及搭配組合。
所以在購買保險前,一定要保證自己對這款保險是理解完整且正確的。
此外,個人和家庭保險方案的配置周期,可以拉長,不要操之過急,通過跟經紀人、代理人的長期溝通,了解產品特點和優勢,最終結合自身需求配置合適的產品,才是最重要的。
免責聲明:本文根據李二保的內容整理,原文有改動,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的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我們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文的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