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討論成交量之前,先表達一個我個人的觀點:任何理論或指標,我個人認為越通俗易懂越好,越簡單明了越好,把一個理論或指標說得天花亂墜,讓人聽的一愣一愣的,我認為一共就兩種人。
第一種是學霸級的神人,這種人思維邏輯非常強,任何一個細節都必須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您和我一樣,是個學渣出身的話,學霸的思維不一定適合我們,如果硬讓自己去和學霸看齊,可能還沒搞清個所以然,就先在學霸的思維迷宮里陣亡了,空讓自己痛苦不已,最終得到的卻是個四不像……
第二種就比較可惡了,因為他自己都沒搞清楚這個指標是怎么一回事,或者說他自己還用不好這個指標,但是想在讀者面前顯得自己特別牛叉,那怎么辦?把讀者往溝里帶唄,越是說得晦澀難懂,越是顯得自己博學多識,越難懂就越有神秘感對不對!
你沒看懂?那是因為你底子不夠,或者你沒用心,等你學會那天,估計也像電影《破壞之王》中吳孟達教周星馳“無敵風火輪”一樣,是老師教得好呢,還是學生有天份呢?
這兩種老師所教學的內容都有一個共同點,都不太適合于我們普通大眾學習和實際運用。
話歸正題,上回我說過,我個人分析股票和期貨走勢用到4個技術指標工具,分別是K線圖、成交量、macD和均線,本篇是繼上一篇討論K線圖之后的第二篇文章,所以本篇內容就跟大家聊聊我是怎么看待成交量的。
其實我對成交量的理解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跌不動了它就要漲,漲不動了它就要跌,如果您說:錯了,除了漲和跌之外還有一種走勢形態叫盤整。確實是這樣的,但是某個周期的一段盤整,比如說日線圖上的一段盤整,放大到小一級周期比如30分鐘圖上來看,就是多段的上漲和下跌連接而成,這個不是本期討論的對象,大家可以去參考我上一篇對K線的看法那篇文章去參考。
那什么叫跌不動了它就要漲?在實際應用當中,配合其他3個技術指標,如果確定了價格在某個階段性低位,那么某一根下跌K線成交量縮量,那之后的走勢就要反彈或轉為向上趨勢的轉折,因為它下跌無量,跌不動了。
下跌無力和上漲無力
反過來說漲不動了它就要跌,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價格在某個階段性高位,某一根上漲K線成交量縮量,那之后的走勢就要回落或轉為向下趨勢的轉折,因為它上漲無量,漲不動了。
判斷買點位置和設置止損點
是的,就是這么簡單明了,但是重復一個重點,您也不能看到縮量下跌就閉著眼睛買進,這肯定不行,某支股票某個周期在下跌趨勢當中,(如果K線位置不合適,就算成交量柱縮量縮到看不見咱也不參與),我們要配合我上一篇所說的K線位置,和周期聯立,再結合MACD和均線綜合判斷,如果K線位置在下跌趨勢的盡頭,而且底分型也已經形成,上一個高點突破前高,當前位置在前底之上,那就等到下跌成交量縮量所對應的那根K線出現,按鍵買入,如此便完成建倉,再配合前底附近做好止損,如果跌破前底,那就止損出來,如果走勢如期上漲,那就享受賬戶里的數字不斷增漲所帶來的快樂(倉位管理不在討論范圍之內,暫且不談)。
上漲趨勢中的成交量柱
在實際運用當中,我發現一個很好玩的東西,某支股票在上漲趨勢當中的時候,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放出一根天量紅色成交量柱,相反,在下跌趨勢當中的時候,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放出一根天量綠色成交量柱,如果看的是日內的走勢圖,比如30分鐘圖或者5分鐘圖,這個現象比較好解釋,因為每天開盤的前幾分鐘通常是交易最活躍的時候,那當天的第一根K線所對應的成交量肯定也要更高,但有意思的是,在日線圖中,這種現象也不少見,這就可以為我們多提供了一個判斷走勢方向的參照物。
下跌趨勢中的成交量
補充一點,單根成交量在實際運用的時候效率可能不是太高,這時候我們可以把思路放寬一點,我們可以看成交量柱群,一個上漲趨勢中的某個成交量柱群越來越矮,那說明上漲的量能正在縮小,當量能消耗完之后,走勢就會調頭反轉,下跌趨勢也同理,反過來就是了。
這個還必須得結合K線位置(請參考我上一篇討論過的K線位置的內容)和MACD一起來看。
關于我個人對成交量的看法先討論到這里,下一篇內容跟大家講講我是怎么看待MACD這個技術指標的,MACD也是我個人在判斷走勢時候必用的一個指標,咱們下期再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