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貿易赤字?
貿易赤字又叫做貿易逆差,指的是一個國家的總進口額大于總出口額。
進口大于出口,國家的外匯儲備就會減少,國內的資源外流會加劇,外債也會增加。
如果一個國家長期處于貿易赤字狀態,為了支付進口的債務,就需要不斷的在市場上用自己國家的貨幣去購買外幣,來支付出口國的債務,長此以往,國家的財富會不斷外流,使國家經濟變弱,甚至發生經濟危機。
不過,目前世界上有一個國家長期保持貿易赤字,無視貿易赤字帶來的風險,這個國家就是美國。
下圖中是2008-2020年美國的貿易赤字數據。
從圖中可以看到,近10年美國的對外貿易赤字是5591億美元,這個數字是什么概念呢?
2020年日本的GDP為50530.46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5591億美元超過了其GDP的10%。
2020年排名第10的韓國,GDP為16000億美元,5591億超過了其GDP的三分之一。
巨大的貿易赤字長時間持續如,美國好像并沒有很著急,這是為什么呢?
在《中國如何拆解美國金融霸權》這本書中,作者將美國長期貿易赤字形容為“無憂傷的貿易逆差”。
書中認為美國不僅沒有因為貿易逆差受到很大的經濟壓力,反而利用貿易逆差,不斷的剝奪其他國家產生的財富,用自己的巨額債務換回世界各國的物質資源。
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呢?
布雷頓森林會議現場
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確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國際貨幣體系。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加持下,美元成為了世界貨幣,大量用于國家之間的計價結算、支付和儲藏手段,美元成為了各國外匯儲備中的主要資產。
美元的大量發行,讓美國獲得了巨額的鑄幣稅的收入。
什么是鑄幣稅呢?簡而言之,就是貨幣面值與發行貨幣的成本之間的差值。
不過,雖然美國獲得大量的鑄幣稅,但是美元與黃金掛鉤的政策,同時讓美國遭到了“特里芬困境”。
“特里芬困境”由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提出,它是指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之下,美元同時承擔了兩個矛盾的職責:一是為世界經濟增長和國際貿易發展提供清償能力;二是維持美元同黃金的匯兌比例。
美國以對外外債的形式向其他國家提供美元,這會導致收支持續逆差,長此以往,會使得美元貶值,無法維持對黃金的固定比例;如果保持美元幣值穩定,就會導致美元發行不足,產生“美元荒”,因此美元就處在了兩難境地。
但在1971年8月15日,美國政府宣布全面放棄美元與黃金掛鉤,這個政策相當于卸下了美元的責任,但權利依然保留。
美元與黃金的脫鉤,讓美元進入了暴利時代,,一方面美元可以從發行中獲取巨額的收益,另一方面解除了貿易赤字帶來的債務對美國經濟的限制。
由于美元是國際貨幣,美國可以通過印刷鈔票來彌補其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維持國民經濟的平衡,而不用向其他國家一樣,通過縮減財政開支,調整國家經濟結構來緩解貿易赤字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美國只需要不停的印刷鈔票,就可以通過政府購買和企業進口來獲得其他國家運用本國資源生產的產品,來實現美元換取資源的循環。
因此,美國根本不會為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煩惱。
其實,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就進入了持續的貿易赤字時期,在80年代后期,更是變本加厲地推行貿易赤字戰略,規模不斷擴大。其中東亞經濟體就是境外美元的最大持有群體,中國和日本的美元儲備名列前茅。
巨大的貿易赤字造成了境外龐大的美元資產,單這筆龐大的境外美元卻增大了美國經濟政策調整的余地,因為美國可以發行美元彌補貿易逆差,讓美元貶值,將通貨膨脹的危機轉嫁給其他國家,同時也可以刺激本國產品的出口,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擁有巨大美元儲備的國家,要承擔美元貶值的風險,同時也會增加本國通脹壓力和調整貨幣政策的難度。
更大的問題是,如果讓美元資產實現增值和保值,只有一種途徑,就是流回美國,購買美國的資產和商品。
但美國卻對此有嚴格的限制,會規定只能購買有問題的企業或是利率很低的國債,對于那些高新技術要么不允許出口,要么價格及其昂貴。
如此情況下,即使使用美元資產流回美國,也不會產生保值或增值的目的。
綜上所述,美國之所以可以長期享受“無憂慮的貿易逆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美國可以通過發行貨幣彌補赤字,同時可以獲得利潤極高的鑄幣稅。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當然對持續的貿易赤字無動于衷,甚至可能是在享受這種赤字帶來的感覺。
這也是當前世界上,為什么很多國家都在想方設法削弱美元的地位了。
參考資料:《中國如何拆解美國金融霸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