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民都喜歡存錢,對于透支的超前消費并不看好,存款越多越說明這個人有能力,所以很多時候大家都更愿意曬一下自己的存款,但是當你打開手機銀行查看賬戶的時候,總有些時候覺得自己在銀行存的錢,怎么變少了,或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之前說好的利息都去了哪里?是什么環(huán)節(jié)搞錯了嗎?
存錢的必要性
要知道距離我們最近的就是2020年的疫情影響了,那時候有存款的人才能平穩(wěn)地渡過那段時光,誰能想到,天災人禍近幾年好像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一旦有什么情況突發(fā),銀行卡里的錢才是唯一保障。而且尤其是老一輩的人,對于存錢特別重視,一方面不想給自己子女增加負擔,一方面自己年齡大了買個藥住個院都需要錢,還有就是自己的老年生活買菜做飯等日常都是要根據(jù)經(jīng)濟狀況來決定的,只有存款多了,才能保障自己的未來。但是近幾年,年輕人也有了存錢的意識,尤其90后和00后兩代人,也意識到了危機時刻只有存的錢才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你有存錢的習慣嗎?
負債前行的年輕人存款
中國盡管很多年輕人想要存錢,但是真正能存下來錢的卻很少,大部分人總是天天嘴上說的存錢,但是一旦打開了自己的存款余額,基本不超過三位數(shù)。其實也不能怨年輕人,現(xiàn)在信息化時代,發(fā)展太過迅速,網(wǎng)上的很多東西誘惑著年輕人,太多新鮮的事物誘惑著他們,在我們父母那個年代,并沒有太多除了生活成本以外需要花錢的地方,而且那時候的一個月的生活費跟現(xiàn)在也無法比,工資雖然不高,但是東西也大多不貴,但是現(xiàn)在隨便出去吃頓飯就幾十甚至上百的都有,很少有不“月光”的年輕人。而且適婚年齡段的年輕人房貸車貸在身,存款自然不會太多
銀行存錢要注意
一般我們去銀行存錢,大致就只有活期和定期,定期的利息更高一些,但是規(guī)定時間段是不能取出來用的,比如五年或者十年,這個錢取出來是要扣除手續(xù)費等問題。忍住不取出來就會得到相應的利息回報,近些年存款的人希望自己的錢可以“生”出來更多的錢,所以一些與銀行的理財產(chǎn)品就應運而出,但是這些真的靠譜嗎?
三種存款方式不要選
第一個則是自動轉存,一般存款的時候都會有一個自動轉存的選項,很多人不明白就給勾上了,因為看起來很方便,可以不用銀行來辦理業(yè)務,本金和利息都自動轉存,但是這種一般是按照以前的利息計算之后的利息,很多人不懂這方面就以為自己賺了,其實不然,銀行的利率是會有變化的,如果利率變高了,就意味著我們的利息沒有上升,這一定是吃虧的。
第二種則是結構存款,就是把利息讓銀行拿去投資,但是這方面是有風險的,要么是賺了要么是賠,感覺就跟拿利息這部分去買了股票,而且一旦投資失敗,幾年存下來的利息一分都沒有了。第三種就是一些銀行拿你的錢去買了保險,這個錢取不出來了,要到時限才能取出來,不然就是很虧的,遇到這種情況要及時維權,所以存到銀行的錢也不能完全放心,要仔細檢查條約細致看清楚之后再選擇存款存到哪里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