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在文章提到幾次基金的擇時,要么選擇優秀的基金經理不擇時操作,要么嚴格按照PB,或者PE的相對位置進行交易,但是沒有詳細說清楚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 適合定投的品種
①歷史上波動比較大的品種。比如渣男軍工,證券,有色金屬,煤炭,鋼鐵。譬如有色金屬的歷史曲線是這樣的。

仔細觀察曲線的歷史記錄,就很明顯發現在歷史上是有明顯的波峰波谷,有足夠大的波動,才能有足夠大的操作空間,最小的空間,波谷到波谷空間都是2倍以上。
②值得長期持有的指數基金和股票

帶后視鏡去看,每次回撤都是買入的時機,但是如果真長期持有,那就是一直買買買,簡單持有就好了。但是這樣的股票是極為稀少的,也不是和大眾,如今股王的價格已經非常不親民了。那么還是可以找找其他的品種,如之前提到過的滬深300指數。有人嘲笑滬指10年還是3000點,那只能說他對指數了解的太少,之前有計算過,滬深歷史年化收益為8%左右,可以說是遠遠跑贏銀行存款的。如果掌握正確買賣策略,實現年化15%,并非難事。

優質的股票千里挑一,但是指數基金卻不需要動腦子。股神巴菲特近十年的業績是跑輸標普500指數的,因此他個人是非常尊崇指數類基金的。有的時候我們面對的曲線可能是這樣的,調整周期都比較短,高拋低吸都顯得多余,美帝是不是地表最強國家,現在肯定是。因為他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企業上市。普通民族即便不勞動,參與最優秀企業的股權投資,也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

回到國內其實我們投資值得長期持有的指數基金是最簡單的,指數類基金在編制的過程中,會定期對企業進行優勝劣汰,這樣指數才實現了穩健的增長。這里就簡單的舉例子,滬深300,中證500,科創50,創業板50,消費ETF,醫藥ETF,科技ETF。后三個是大家常說的賽道股,出長牛股的地方。指數類這里不做過多解釋。自行百度一下,就有所體會。
2 .定投的周期
既然選擇了定投,就必然面對的問題,就是你的錢打算多久不能動,如果這層沒有想明白,是不能參與其中的。回顧滬深300這技術和有色金屬的周期,不難發現,波峰到波峰的時間間隔是3-5年,下一個周期是不是5年這很難預測。如果你在定投周期品種過程中,拐點還沒有來臨,需要把錢取出來用,那就功虧一簣,和獲利失之交臂。因此定投必須確定在未來幾年都不打算取出來的錢。
3. 止盈止損
這一部分是最難的。有些大V會告訴你,只需要止盈,不需要止損。這個觀點是針對部分不太熟悉投資的品種,對市場跟蹤的不夠緊密的選手而言的。一般來說,定投一般采用的是固定周期,投入固定金額的錢,機械化,克服人性弱點設計的投資策略。當然這個里面有定投變種。網格買入法,網格買入參照的不是固定時間,而是根據標的波動情況,比如某個標的,是長期看好,已經下跌了不少,想去抄底,一次性買入顯然是不合適的。正確的做法是自己做個網格,每跌比如5%,買入固定金額。如果資金不受限制,每下跌X%,買入金額增加XX%,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買入成本。等到標的價格反轉到一定的價格暫停投入,然后進入分步止盈階段。當然如果遇到優秀的指數,像納斯達克指數,這個方法顯然是沒有勇武之地。
如果看過之前關于周期股的操作手法(買在低PB/PE,賣在高PB/PE),其實基金的定投的開始肯定不是從最高點開始的,最少是估值水平在歷史估值的50%左右,也就是相對合理的位置開始買入,根據自己的策略進行逐步投入。等待一次市場的高潮,擇機逐步退出。這里面要注意的問題,不要倒金字塔加倉(位置越高,買入的越多),如果遇到長期上漲的品種,可以僥幸得逞,如果是周期品種,極可能由于頭腦發熱,導致買在最高點,市場下跌一點點,別人開始止盈,而你馬上進入虧損狀態。
如果遇到類似于納斯達克慢牛型的指數,這里止盈手法就顯得多余,股指是不可預測的,也是需要自己去跟蹤市場,抓住一個市場的高潮進行止盈的操作。這個時候,你最大的成本是機會成本,就是止盈A,選擇買入B,B的潛在收益要比A高才行。
最后放一張大家都見過的一張定投曲線。當你見過上面幾個品種的曲線,就會知道下面的微笑曲線其實是非常難以達到的,其中的波折,其中的煎熬,未必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定投是一個知易行難的路,適不適合自己,只有自己走過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