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Hubert
01 前言
從廣義角度上講,任何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以凈值形式來表現,這類產品都算是凈值型理財產品;
例如基金產品,基金定期公布凈值;凈值上漲代表產生了收益,凈值下跌代表虧損;
凈值型理財產品一直都存在,但是對于銀行理財產品來說,凈值型理財依然稱得上是新物種。
很多銀行理財投資者對凈值型理財產品還是水土不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家習慣了預期收益型產品、習慣了預期收益型產品的交易規則,不愿意去接受新事物罷了。
2018年10月,我寫了一篇文章講解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八個問題,那個時候大家對凈值型理財還是非常陌生的;
29個月過去了,大家或多或少曾經購買過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雖然對凈值型產品不再像過往那么陌生,但是依然存在些許問題;
回顧過去的文章,今天將在之前八個問題基礎之上做一個更新,以便大家對銀行凈值型理財有一個基礎性的了解。
問題一:銀行凈值型理財收益如何計算
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完全取決于凈值的增長。
案例1:購買理財時凈值為1.120,贖回時凈值為1.148,時間間隔180天,那么收益率=(1.148/1.120-1)/180*365=5%;
案例2:購買理財時凈值為1,贖回時凈值為1.08,時間一年,那么收益率=(1.08/1-1)/365*365=8%;
與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相比較,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更加清晰,大家可以在App定期查詢理財產品的最新收益,而預期收益型產品在產品到期前賬面顯示的收益是零。
問題二:什么是業績比較基準
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不再是預期收益率,而是叫做業績比較基準。
從過往經驗來看,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就是實際收益率,銀行收取的各類管理費與投資者完全無關。
但是,業績比較基準不能代表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而僅僅是作為對理財產品收益的參考;
同時,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也是銀行收取業績報酬的基準。
案例3:一個凈值型理財產品,一年期業績比較基準為4.9%,一年后產品實際收益率為5.3%,那么投資者獲取的實際收益率=5.3%嗎?
答案是NO!投資者實際收益率=4.9%+(5.3%-4.9%)*(1-業績報酬提取比例)
問題三:影響投資者實際收益的因素
準確地說,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底層資產的收益-各個環節的成本。
對于常規的理財產品來說,影響投資者實際收益的因素除了業績比較基準和業績提取比例以外,還有產品管理費、托管費等因素(這類費用在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中無關緊要)。
假設凈值型理財產品底層資產產生的收益率為 X ,其他要素同案例3的情況下,投資者到手的實際收益計算方式如下:
投資者實際收益率=4.9%+(X-管理費-托管費-其他費用-4.9%)*(1-業績報酬提取比例)
對于銀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無關緊要的管理費等費用,對于凈值型理財產品卻是至關重要,大家再重視也不為過。
小結:為了獲取更高的實際收益率,挑選凈值型理財盡量選擇(1)業績比較基準高的;(2)業績報酬提取比例低;(3)管理費、托管費等綜合成本低的。
問題四: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風險是不是很大?
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
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只是銀行理財的一種新形式,而新形式并不等同于高風險;
銀行都會對發行的理財產品給予一個風險評級,分為R1-R5共五個等級,等級越高風險越大,可以作為投資者的參考。
但是,純粹只是參考。
個人認為,現在5個風險等級根本不足以對理財產品的風險做出準確的差異化評估。
問題五: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波動很大嗎?
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取決于底層資產產品的收益,表現為凈值的增長。
銀行理財凈值的波動也就代表著產品收益率的變化;而凈值的波動,一方面取決于底層資產的價值,也是取決于底層資產的類型以及資產估值方法。
簡單的和債券型基金做一個比較,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會比債券型基金更穩定,主要原因有二:1)凈值型理財產品投資標的包括“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估值一般采用攤余成本法,波動低;2)債券型基金投資標的多為上市交易的債券,按市價估值,波動較高。
更重要的是,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種類越來越多了,大家完全可以把它當做是基金產品來對待。
理財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問題六: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可以預測嗎?
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取決于凈值的變化,一般而言收益率是無法預測的;
然而銀行凈值型理財投資標的中“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存在,給產品收益率預測提供了一個可能性。
非標投資的比例越大,產品收益可預測性越強。
凈值型理財的一大特點是會定期發布產品運行報告(類似于基金月報、年報),從中可以看到產品投向了哪里。
例如產品非標投資標的收益率和對應的投資比例分別是ABCDE和abcde,那么非標部分收益率大概等于Aa+Bb+Cc+Dd+Ee,再給債券部分一個一般的估計值便能測算整個產品的收益率。
小編曾做的一個產品收益率跟蹤表
倘若產品非標投資比例很低或者不投資,那么收益率預測就有難度;而現在銀行產品投資非標的比例也確實在下降。
總的來說,測算產品收益率是性價比比較低的一個行為。
問題七:凈值型理財產品買多長時間比較好?什么時候買?
預期收益型理財大多數為封閉式理財,產品未到期前不能贖回。
凈值型理財產品多為開放式理財,每個開放日都可申購贖回;而實際情況是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大多為定期開放式理財產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封閉期無法交易。
投資者購買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取決于凈值的增長,與投資時間的長短沒什么關系,與什么時間購買也沒關系。
過去,重大節假日期間的理財產品收益會比較高;
但是,個人認為在重大節假日前購買銀行凈值型理財并不是一個明智的行為,因為即使理財產品在假期前成立,也不一定夠時間將資金投放出去,也就無法帶來收益。
重要提示:投資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也需要擇時,不同類型的產品采用不同的策略。
問題八: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贖回規則
除固定期限的封閉式理財產品之外,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基本都是永續運作的產品,不存在到期的概念。
與預期收益型產品做比較,投資者購買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在贖回時可能會遇到兩個問題:
1、投資者忘記贖回理財產品導致自動投資到下一個周期,部分中老年客戶甚至無法理解為什么要有贖回操作,而不是自動把本金和理解打到賬戶里;
2、部分中老年客戶無法接受資金到賬日比產品到期日延后幾個工作日,直接認為這是一種欺騙性行為。
溫馨提示:具體以理財產品說明書為準
問題九:買老產品還是新產品?
銀行凈值型產品種類越來越多,風險收益特征各不相同。
由于大家對新產品總是一無所知,除非管理人有對產品的投資運作進行專門的介紹;所以個人傾向于推薦大家購買老產品,原因很簡單,大家可以通過分析老產品的投資運作判斷它的風險收益特征。
此外,隨著銀行理財產品的期限采用無固定期限的定期開放式產品形式,大家以后購買的銀行理財更多的可能是老產品。
問題十:查閱投資運作報告
過去的銀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到期兌付本息,基本不披露產品的投資運作情況;
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不一樣,它會定期公布產品凈值,定期發布運作報告,里面有很多內容值得大家去關注。
在我的專欄《理財產品分析與選擇》中,我就單獨寫了一篇《讀懂理財產品說明書、關注理財投資報告,受益匪淺》,重點提示大家關注投資經理、十大投資標的物、報告期收益率、投資回顧與展望等信息。
最后,我想告訴大家一句話: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有投資風險,可能會虧損本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