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國證監會提出2021年六大重點工作!強調要“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繼續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
年內新發規模超過3萬億元,規模突破18萬億元!頻繁登上互聯網平臺熱搜的公募基金今年徹底火了。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伴隨居民理財需求的躍升,一個公募大時代似乎正在來臨。(新發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0.12.16;整體規模數據來源: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截至2020.10.31)
不過公募大火的背后,一個看似很初級,但是又很難回答清楚的問題擺在大家面前,那就是——7000多只基金,我到底該怎么選擇???
01.炒股不如買基?“擇基也不易”
普通投資者可能缺乏時間或者專業知識來擇股擇時,畢竟4000多家上市公司,要研究清楚實非易事。那么,把錢交給專業的投資機構,交給值得信賴的基金經理,無疑是樸實無華但明智的選擇。
事實上,近些年特別是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的表現,也可以說算得上不負眾望了。銀河證券數據顯示,今年來混合基金和股票基金的平均凈值增長率分別達到35.83%、33.57%,大幅超越同期滬深300指數21.08%以及上證指數11.20%的漲幅。(數據來源:銀河證券,截至2020.11.30,銀河證券一級分類)
在A股結構性行情的走勢下,公募迎來新發基金熱潮。Wind顯示,截至12月16日,今年全市場新成立的基金達到1355只,合計募集3.04萬億,創出歷史新高,同時也高于過去3年的總額。
截至到今年10月,混合基金和股票基金合計數量超過4300只,已經超過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數量。基金投資者或許會感到一絲迷茫,“說好的買基金比買股票省心呢?7000多只基金讓我怎么選啊?”
來源: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截至2020.10
02.選擇基金的總體思路
在公募行情火熱的背景下,如何選擇基金成為了擺在投資者面前的問題。花盆里栽不出大樹,小溪中生不出巨鯨,在很多時候,賽道比賽馬重要,選擇比努力重要,這個道理在養基這條路上同樣適用:“選擇”到一款好的基金產品,強于反復擇時、頻繁申贖的“不懈努力”。
首先,投資者需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收益偏好等情況,來選擇不同分類的基金,比如貨幣型、債券型、混合型、股票型等。這是選擇基金的基礎,此文僅討論主動管理型權益類基金的選擇問題。
分類選擇指南可見
一般而言,挑選一只基金可以從業績、基金經理、管理團隊等維度來進行考量了。
好選擇要有“好業績”
業績是一個基金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投資者選擇基金的重要參考要素。而在考察基金產品的業績時,中長期的業績可能更具參考價值。如果經過市場的反復驗證,那或許就可以打消“運氣”因素的懷疑,將產品表現與管理實力相掛鉤了。
好選擇要有“好經理”
選主動基金就是選基金經理,有經驗豐富的“好經理”帶飛,基金產品往往勝率更高、收益更穩,投資體驗更佳。一般來說,判斷基金經理實力強弱可以從產品業績、從業經驗 、管理規模和獲獎記錄等維度判斷。
好選擇要有“好團隊”
如果把“養基”比作“F1賽車比賽”,那除了要有出色的“賽車手”之外,背后的“后勤團隊”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一個好的投研團隊,可以為基金經理提供強有力的投研支持,幫助基金經理在“黃金賽道”上盡情飛馳。
03.理性看待業績,明確“收益預期”
經歷連續兩年的公募大年之后,明年要降低收益預期似乎已經成了行業內的一個共識。
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表示,出現連續兩年絕大部分基金跑贏基準指數的現象是史無前例的,這個歷史性的異象也增加了明年獲得超額回報的難度和市場回報均值回歸的概率。
景順長城基金研究部總監劉彥春,在三季報中明確提到“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們對待資本市場需要精打細算、小心應對。”
不過,有很多新進投資者在市場火熱時進場,平均30%以上的收益水平很容易抬升其內心的收益預期。而當市場出現震蕩,基金收益不及預期時,其持有心態也能會受到沖擊,從而可能導致“追漲殺跌”等非理性行為。
對于基金的業績,景順長城基金股票投資副總監楊銳文建議,那些超額收益來源于行業配置而不是行業押注的基金更適合普通投資者;從更長的時間維度去觀察,至少三年以上,挑選能在牛市及熊市均能展現優秀能力的基金經理。另外,也盡量不要在高位買入太多的基金,避免追漲殺跌。
風險提示: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債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有風險,請投資者全面認識本基金的風險特征,聽取銷售機構的適當性意見,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謹慎投資。投資者應當仔細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以詳細了解產品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