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銀行作為宇宙級大銀行,自然獲得非常多客戶的信任,但與此同時大家也有一點共識,就是這一家銀行的存款和理財收益率都相對較低.
不過我們在實際評測的時候,也發現有一些理財產品收益率還不錯,今天評測的幾款產品中,甚至有一款在過去一年的收益率從輕松的達到了7%。
不過,財說得明白提醒大家,即使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也不能夠只看收益率,閉著眼睛買,還要分析一下這一款產品的投資范圍,封閉期限,從而對風險級別有更深刻的了解。這才決定是不是購買,做一位精明的投資人。
01, 普通的凈值型產品
"*合"固定收益類封閉凈值型產品是工銀理財的一個比較新的系列產品,其中有一款封閉期兩年半,業績比較基準達到4.5%,相對比較高。
不過,這個產品的風險評級是PR3型,風險適中可能會有本金虧損。
80%以上是固定收益類,不超過20%投資于權益類,產品可以投資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但不超過10%。這樣的投資比例,整個產品的風險應該不會太高。考慮到產品的運作封閉期達到兩年半的時間,即使在這個過程當中出現一定的波動,但是當產品到期時,應該也已經抹平了風險。
不過,這個產品有超額管理費。如果到期時收益率超過了4.5%,銀行獲得超額收益的20%,投資者的實際收益將會略微降低。
如果大家擔心上面這個產品PR3型,風險略高,可以看看另一款,也是固收為主的,而且封閉期較短,過去一年的收益率也達到了4.48%。
這是一款季度開放的固收增強型產品,是去年6月份成立的,到今年6月正好一年的時間。一年來,凈值增長到1.0448元,也就是說過去這一年凈值增長4.48%。這樣的年化收益率比起很多預定收益型的理財產品高了不少。
這個產品投資于權益類資產的比例,嚴格控制在5%之內,大部分的資金(超過80%)投資于固定收益類的資產。投資于衍生品的比例不高,并且主要是國債期貨和匯率利率互換等。因為投資者的資金至少有一個季度的封閉期,可以說風險更低。
不過現在固定收益類的資產收益率也在降低,所以這個理財產品未來一年的收益率有可能會略微下降,但至少風險不高。
02,特色凈值產品
工行的一款理財產品,一年期,參與定增,業績比較基準3.9%,這有點特色。
因為前不久才發行一號產品,所以沒有歷史數據作為參考,只能夠認真的研讀這一份產品的說明書。
固定收益類的投資不低于70%,但不高于80%。因為主要資金集中在這一項資產里,所以整個產品的風險可控。
權益類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合計不能超過30%,但也不會低于20%,未來的風險波動主要就是由這一部分的資產所造成的,但是主要的收益也由這些資產所貢獻。
投資策略里面清楚的說明了,這個產品將會參與定增。因為公布了新的定增規則,所以很多公募基金都看好定增市場的收益。而銀行理財產品明確參與定增,這樣的產品并不多見。
工銀理財還有一款全球混合類封閉式理財產品,通過這個產品可投資于全球市場。這款產品1005天封閉期,相當于兩年9個月。業績基準4.8%,
這雖是一款銀行理財產品,但實際上卻是一款基金產品,嚴格的說相當于基金中的基金。因為這一款產品的資產將主要投資于市場上的公募基金,包括貨幣式基金,債券式基金,股票型基金等,而其中的部分基金將以QDII形式投資于海外市場。
不超過80%的資金投資于固定收益類,而投資于權益類資產最高可以達到40%,投資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最高不超過20%。從這些投資比例分配來看,這個產品的投資比較靈活,所以產品也注明屬于混合型。但同時也說明這個產品的風險波動,比一般的固定收益類產品更高一些。
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是年化4.8%,如果封閉期滿,年化收益率超過4.8%,超額部分的20%歸銀行。
既然本身就是一款投資于基金的產品,既然超額部分還有20%歸銀行,那還不如自己構建基金投資組合。
財說得明白以相同的投資比例,選擇一個基金組合,發現過去三年來的收益率,折算年化,遠高于6%。
03,7%收益率的,反而有點低
還有一款"全*科技創新優選"的凈值型產品,去年6月份成立,到現在一年凈值上漲到1.07,也就是說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略超7%。
一年的收益率能達到7%,對于很多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朋友來說,覺得非常可觀。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
這個產品的投資比例中40%以下投資于權益類,并且會有意識的傾向于科技創新板塊。不超過80%投資于固定收益類資產。
最高40%投資于權益類,而投資于固定收益類的不超過80%,無疑會使這一個產品的風險略高。財說得明白可以設計一個這樣的投資組合,至少80%固定收益類投資,最多不超過20%權益類且主要為科技基金,通過這樣的方式,降低權益類比例,也降低了投資組合的風險。但這樣的組合,過去一年的收益應該在10%以上,還不會被收取超額的管理費。
PS:工行的以上產品的浮動管理費有點特別,年化收益率超過8%,并且凈值創新高時,超過8%的部分就有20%作為銀行的管理費。收費可不低。
看來,我們買銀行理財產品,只是懶人選擇,應該學會自己構建投資組合,追求在同等或更低風險情況下,獲得更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