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定期存款以收益穩定、風險較低而受到人們的青睞。然而今年以來,銀行理財預期收益率加速下行。
這樣一來,財該怎么理?
“最近每周二,我都在App上搶一家銀行發售的特色理財產品,連續幾周才搶到。”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林欒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這款產品的利率在4%以上,每周二都遭遇“秒殺”,能不能成功買入全靠“手速”。
理財利率進入“3時代”
如今,利率在4%以上的理財產品愈發搶手。多位具有長期購買理財產品經驗的投資者告訴記者,去年,預期收益率在4%以上的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還“遍地都是”,今年買起來就難得多;預期收益率在4.5%以上的理財產品已經較為少見,基本都要靠搶。
理財產品收益率“跌跌不休”,就連類似余額寶的“寶寶類”貨幣基金產品收益率也持續走低。自4月6日天弘余額寶貨幣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首次跌破2%以來,截至5月6日,余額寶7日年化收益率已經跌至1.66%的水平。近期,類似的大多數貨幣基金產品收益率均已跌至2%以下。
往年一季度末,銀行理財產品均會出現“季末效應”,一般預期收益率會走高,今年的情況則相反——
數據顯示,3月份,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月均收益率已跌至4.02%附近,創下2016年11月以來新低,較2018年2月份5.16%的收益率高點下降超過110個基點。

利率下降趨勢難改
與此同時,不少銀行還下調了存款利率。以5年期定期存款為例,去年不少小銀行的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還在4.8%至5%的高位,目前不少已調至4%附近。
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表示:“近期,一些銀行開始主動下調存款的執行利率。因為整個市場利率下來了,貸款利率下來了,銀行自身也沒有動力、能力去提高存款的利率水平,負債端成本也最終會有下降。”
隨著近期央行引導市場整體利率下行,一些市場化的類存款產品利率明顯降低,有代表性的貨幣市場基金、余額寶等收益率均降到2%以內,低于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實際執行利率。
為降低企業獲得貸款的利率,今年以來,央行加大了資金投放力度。也就是說,市場上的資金多了,利率水平就下降了。再加上現在銀行貸出去的資金價格下降了,銀行就缺少了用高息來吸引資金的動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銀行攬儲的利率和銀行理財產品的利率水平。
今年一季度,DR001,簡單理解就是機構之間互相借錢的利率,一度跌至0.6%,成為該指標自2014年12月15日公布以來的歷史最低值,這反映出市場流動性充裕,資金價格極低。市場人士認為,此次下跌后,DR001或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在1%左右,甚至是1%以內的低位。
從接下來的趨勢看,中信證券研究部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表示:“今年以來流動性持續寬松,銀行通過被動提升理財預期收益率來吸納資金的動力不足;預期銀行理財在投資方面仍將以固收類資產為主,加杠桿對投資收益的影響有限,這些都將帶動銀行理財收益率持續下行。”
如何實現保值增值?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不少人更傾向于儲蓄。儲蓄增加后,首先考慮的是要保值、增值。在利率下行的當前,如何實現保值增值呢?
“當下,最穩妥的投資還是銀行理財產品。”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即便近幾個月以來CPI比較高,銀行理財產品顯得“魅力不足”,但從長期來看,收益率還是相對穩健的,應該是可以跑贏通脹的。
魯政委認為,在相對普遍的降息預期下,理財要買長期限的。“長期持有”是大多數人應當培養的一個觀念。
明明則表示:“大家可以買點長期定期存款產品。現在看,理財也要抓緊買了,以后‘3’以上的理財產品也難見到了。”
還有銀行理財產品經理建議,如果是風險回避型投資者,現在可以抓緊買入一些利率相對較高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對于能夠承受適當風險的投資者,還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用一定比例的資金購買基金類產品。
魯政委建議:“從更長期的投資角度來看,更建議個人投資者通過購買基金來投資。”其中可重點關注“白”和“消”,“白”指的是業績優秀、回報率高的“白馬股”;“消”就是內需型的消費類領域,將是未來成長性較強的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