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如果選擇個股確實比較困難,那么指數型基金就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無論是科技,醫療,消費還是金融等類型的指數基金都是可以選擇的對象,那么也會存在 一個問題,就是進入與賣出的時點選擇問題,盡管是指數基金,也不可能一直持有不賣出吧。這確實是個問題,也非常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從個人的理解來看,無論是什么類型的基金或者是個股,能夠一直持有不賣出的選擇非常少,多數情況下都是需要考慮估值而進行操作的,盡管這種操作可能不是非常頻繁,但不操作也是有問題的,長期看消費,醫療等指數基金確實是持續上漲的,但當估值嚴重過高的時候,也需要適當的進行倉位的管理。高位總是要減一些出來,而當很便宜的時候就應該倉位重一些。
從長期來看,指數基金的高與低相對來說比較好判斷,用均值回歸的方法完全可以判斷的出來,因為指數不同于個股,相對來說估值區間比較固定,波動幅度沒有那么大,當嚴重偏離估值區間的時候,就應該去采取措施 ,或者買入或者賣出。
當然類似于消費這樣的指數基金,如果你長期持有也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長期看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構成這些基金的企業它們的銷售收入總是會持續增加的,這些基金長期看凈值也會不斷的上漲,但也無法避免短期會有回落,這跟組成指數的公司它們的股價持續波動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果想獲得超額收益,那么就需要去判斷指數的高估與低估,并且能夠與這反向操作,就是在高估的賣出低估的時候大量買入,這是相對來說比較明智的選擇,如果你的選擇方向是相反的,那么無論怎么去做也不可能獲得超過指數的收益,投資其實相當多的時候都是反過來想,反過來做。
當某個指數已經下跌的非常多,并且多數個股已經處于估值的底部區域時,就是投資者出手買入的時候,而相反當一些個股已經嚴重高估的時候,那么你應該知道風險 比較大了,需要適當的控制倉位了。投資于股票就是在買入資產,資產就是應該便宜的時候多買入,貴了的時候要賣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