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是數碼時代,手機可謂人手一部,長期隨身攜帶。所以手機的移動軌跡也代表了人的行蹤。可以說,在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一個人的軌跡是有“數字”可循的。很多人可能會被大數據悄悄“跟蹤”。這種對大數據的“追蹤”給公眾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可能涉及隱私問題。因此,“追蹤”大數據的利弊需要發人深省。
簡單的大數據“跟蹤”
-手機定位
我們的手機,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傳統功能機,只要插上手機卡,從開機到關機,一直保持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或者中國聯通的網絡基站的聯系。這種聯系是很難刪除的,所以很多市民說,帶著手機就像帶著一個GPS,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知道自己在哪里。
很多手機App在安裝的時候都會提示“這個APP想要獲取你的位置”,甚至一些不良商家的APP如果沒有獲得定位權限,也不會在APP中提供一些服務。為此,林先生表示,有些app在獲取定位上并沒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當我第一次使用智能手機時,所有的應用程序都希望獲得我的個人位置。出于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我基本都點了‘否’。可能是因為前期監管不到位,讓一些不良商家的app有了可乘之機。否則,應用程序在使用時就被定位了。想想都有點恐怖。”林先生坦率地說。
不過,手機定位這種大數據“追蹤”也有它的好處。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手機定位的功能必不可少。很多手機在關機狀態下仍然可以上網運行,移動基站或者衛星信號仍然可以接收和定位。所以,我們不要抱著僥幸心理,關掉手機,拔掉手機卡,試圖隱藏自己的行蹤。
大數據過度商業化
“跟蹤”有時候真的很煩。
在大數據時代使用APP的過程中,你使用的手機APP無時無刻不在收集你的數據。當你在購物軟件中瀏覽或購買商品時,購物軟件會推薦你感興趣的商品,你想買的商品,或者你瀏覽過的商品。如果收藏的商品打折或降價,會第一時間推送給你。對于一些用戶來說,這種大數據“追蹤”是他們在上網過程中最不想遇到的事情。有時候他們買的東西又被推薦,讓很多用戶很煩。
“看看我的Tik Tok。第一個視頻是籃球視頻,第二個是游戲視頻,第三個是面食的推送廣告。刷了幾個視頻,這家面食店的直播間里又會彈出來,不過我只在他們家買過一次面食。”關于大數據的“跟蹤”,劉老師有很多話要說。說著說著,劉先生打開了Tik Tok,向記者展示了大數據“追蹤”后的景象。
此外,劉先生還向記者分享了他的購物經歷。2019年11月左右,劉先生剛在網上買了一把1000多元的電椅,想說是“雙十一”優惠活動。誰知隨后幾天,劉先生的淘寶頻頻給他推其他類型的電椅。“我都發貨了,淘寶居然無腦推我其他品牌的電椅。他是不是覺得我生活水平高,幾千塊錢的電椅隨便坐?”回想起來,劉先生仍然對淘寶的推送行為感到不解。
我該怎么做才能避免“跟蹤”大數據?
信息時代,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大數據。大數據也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在不必要的時候,人們真的不需要“追蹤”大數據。如何避免大數據的無端“跟蹤”?很多網友自己也制定了一套方法。
對于Tik Tok商城根據購買記錄推送的視頻廣告和直播之間的鏈接,黃女士表示,看到就走,一秒都不停留。“Tik Tok的隱形廣告,不看就好,刮就好。”黃女士告訴記者。同時,黃女士還表示,如果Tik Tok真的基于大數據推送了這些視頻廣告與直播的鏈接,如果刷走了幾次,Tik Tok會反饋給大數據,相應減少這種推送的次數,推送其他用戶更感興趣的視頻。
相比黃女士的做法,王先生的方法更簡單粗暴。在他看來,既然淘寶會根據購買記錄、瀏覽器瀏覽記錄、外賣軟件根據訂單記錄進行推送,那么所有的小程序都會被推送掉,這樣就可以不受干擾。“現在我只在手機上留一些QQ、微信等必備軟件的消息,可能無法避免大數據的‘追蹤’,但也無法被這些追蹤到的推送騷擾。”王先生告訴記者。
除此之外,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了各種避免“跟蹤”的方法,比如關注app的權限申請、及時關閉手機wifi信號、關注APP的隱私條款等。誠然,大數據的使用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足夠的便利,但要防止大數據的“跟蹤”,大數據時代的人們也需要提高警惕,不要讓自己被不良商業app竊取,成為他人的信息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