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大通信設備公司都對物聯網的架構提出了各種參考模型,但都離不開三大區域:應用層、服務層和網絡層。
2014年,IOTWF架構委員會(Cisco、IBM、Rockwell等機構主導)發布了7層物聯網架構模型。

物聯網世界論壇發布的物聯網參考模型
接下來,我們對7層物聯網參考模型進行說明。
Number One:物理設備與控制層
該層指“物”所在層,這些“物”包括各類端點設備、發送和接收信息的傳感器等。其目的是收集數據,并通過網絡查詢和控制。
Number Two:連接層
起到連通性作用。對數據進行可靠和及時傳輸。實現第一層設備與網絡之間的數據傳輸,以及在網絡和第三層(邊緣計算層)的信息處理進程之間傳輸。連接層既包括實現“最后一公里”的網絡(即傳感器/端點設備與物聯網網關之間的網絡),也包括網關和回程網。

物聯網參考模型中連接層的功能
Number Three:邊緣計算層
如果說最頂端的服務器是“云”,那邊緣計算層就是“霧”。由傳感器和端點設備發送到云端的數據很大,但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數據都是有用的,比如智能手表的輪詢數據,我們只需要知道特定時刻的輪詢次數。因此邊緣計算層的主要目的是減少數據量,對數據進行評估并且將數據轉換為有利于上層進行處理的格式。

物聯網參考模型第3層的功能
Number Four:數據匯集層
收集數據-->存儲數據,將描述事件的數據轉化為基于查詢的信息。
Number Five:數據抽象層
從終端設備傳輸上來的數據存在不同數據格式,該層主要是通過調和不同數據格式,確保不同格式數據能夠使用相同的方式表意。
Number Six:應用層
這一層的主要作用是通過App應用來讀取數據和控制設備,比如小米的米家系統,華為的鴻蒙智聯app等。通過app可以實現對數據的檢測、控制以及基于數據分析得到的數據報告。
Number Seven:協作與進程層
該層主要是實現使用和共享信息。物聯網的信息協作與通信產生的數據流就好比工業時代的石油,它們是改變商業流程和模式、挖掘新的商業機會的重要能源動力。是將人從機器設備中完全解放出來,讓物聯網世界反哺人類文明社會,從而實現人人平等而自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