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進入了出門只需一部手機即可走天下的時代。曾幾何時,互聯網似乎變得越來越了解我們,在一個軟件上搜索商品,其他平臺上立刻就會有相關廣告位推薦。大數據在貼心和便利的背面,消費者的個人隱私也在不知不覺中走漏。
在早已“越界”的大數據以及算法面前,也有人開始質問:我們還有隱私嗎?
其實利用大數據進行營銷,已然成為一門“大生意”。根據國際數據資訊的相關報告,僅2018年,大數據營銷相關的收入已達到1891億美元。數據營銷產業賺得盆滿缽滿,而另一方面則體現的是對顧客數據隱私權的漠視。

對于算法越界的行為,馬化騰曾表示,不能隨意打通數據。因為在平臺里面,他們掌握著大量的通信和社交行為數據。如果隨意打通數據,會為互聯網市場以及用戶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占全球網民的五分之一,互聯網普及率達70.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網絡數據隱私保護已經成為建設網絡強國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網絡數據安全法律法規的建設。僅2021年,就頒布并實施了《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2部法律。

由于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高度開放性、易傳播性,互聯網平臺更是涉及到大量用戶的隱私數據。
對此,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業表示保障用戶權益,為用戶創造一個安全可靠的在線環境才是開發軟件的初衷。例如蝙蝠App,軟件利用端對端加密的方式,為用戶提供目前最高水平的隱私和數據保護。而且軟件還自帶截屏提醒、匿名群聊、預設密信、密聊等功能,通過科學規范的安全技術體系,充分保障用戶的聊天隱私以及個人信息安全。

除此之外,互聯網用戶作為被保護的個體,更應該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及時清除終端上涉及個人隱私的內容;在遭遇疑似信息泄露的情況時,應立刻向相關部門匯報并拿起法律的武器維權。
大數據裹挾著好與不好同時到來。面對新技術,我們在擁抱它的同時更要將對用戶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只有規范使用數據,才能讓用戶安全地在網上盡情沖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