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古埃及的莎草紙與21世紀的互聯網,信息承載方式一路走向輕便化、實時化和共享化。從門戶論壇、博客微博,再到資訊App、短視頻平臺,新興技術提高信息傳遞效率的同時,也不斷打破知識傳播的壁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小到練字大到考學,這些與我們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都能通過直接有趣的短視頻分享出來,重塑知識獲取新途徑。與此同時,借助短視頻的形式,知識超越時空限制以一種更全面的視聽感受進行傳播,專業內容創作者與用戶線上線下聯動,更形成了一種教與學的新場景。這樣,娛樂化標簽下的短視頻平臺也被賦予了新的活力,并為知識創作者提供更多支持與服務。
短視頻拓展“知識邊界”
固有思維之中,知識獲取大多都是有著一定空間、師生面對面教授的場景,教與學存在邊界的同時,知識也存在邊界。但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知識獲取方式也愈趨多元化。今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在過去半年中經常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的比例高達89.9%。而在抖音平臺發布的泛知識內容報告中顯示,過去一年科普類內容播放量達258.39億次,占平臺總播放量的20%。此外,《青少年藍皮書(2019)》中也早就對短視頻知識進行了探討,認為短視頻化是知識獲取的新趨勢,比如在青少年觀看的知識類短視頻中,科普、才藝和考學類視頻就位列前三。由此可見,短視頻作為一種蓬勃發展的新興形式,憑借其對傳受雙方的時空彌合性,一躍成為青少年滲透率最高的信息傳播載體與知識傳播的重要途徑。如果以“教-傳播-學”的過程來看,短視頻知識獲取主要呈現出三個特征:
(一)創作生產上的多元呈現
晦澀術語,復雜公式,抽象模型,拗口古文,以往枯燥深奧的科學人文知識如何在短視頻上發生變化?以短視頻博主 @無窮小亮的科普日常 為例,2019年至今已經積累了1980w的粉絲,獲贊上億次,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普“頂流”。小亮原名張辰亮,是昆蟲學的高材生,還有多年在《博物》《中國國家地理》等頂刊雜志的工作經驗,他的視頻內容往小了說是其本人的專業知識輸出,往大了說是動用整個生物系的頂級大腦解釋,專業度和豐富性遠超傳統課堂。借助短視頻,小亮將書本上艱澀難懂的生物學知識和網絡上出現的新奇生物,以一種“打假鑒定”+“你問我答”的方式科普,既詼諧幽默又能雙方互動,很大程度上激起了粉絲的觀看興趣。今年3月,小亮還出版了兒童科普讀物《小亮老師的博物課》,以插畫與提問的方式帶孩子認識超過100種動植物和自然現象,深受廣大粉絲家長的歡迎。
這些以張辰亮為代表的“網紅科學家”們,正是以一種脫離陳舊枯燥的教學模式的新解析,獲得了一大批擁簇,而這種“新”主要就體現在呈現形式與創作主體兩個方面。從呈現形式上看,短視頻相比圖文更加直觀、鮮活,視覺沖擊感強,相比長視頻又更加靈活,生活化與碎片化的場景讓人們能隨時隨地參與。這就印證了馬克思所說的“對人的本質的全面擁有”,即在知識傳播的語境下調動人們更多的感官參與,從紙媒時代的“看”到視頻時代的“視聽”,感官參與得多,人們的精神交往程度就越高。從創作主體來看,短視頻的運作范式既將傳統科普中的“科”與“普”結合起來,又將網絡時代的“UGC+PGC”模式相統一,比如小亮的科普視頻就是專業生產內容與用戶生產內容相結合的典范,極大的推動了共享共創的知識傳播路徑。
(二)知識獲取上的壁壘消解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不斷探索知識獲取與傳播的方式,直到短視頻的出現,將知識的供給變得更加大眾化,成為了知識傳播的最佳載體。文學教授戴建業正是通過短視頻讓大家了解到古文原來還能這樣解讀。詩詞鑒賞分析,這是每個青少年在中小學時代的“老朋友”。但不同于常規的照本宣科的鑒賞套路——從詩人的生平、所在背景、借用典故、歷史意義入手,戴教授的方法是尋找一個能夠體現作者個性特點的小切口,用幽默生動、通俗易懂、特接地氣的故事方式呈現出來。像“陶淵明種的個鬼田”、“李白不是當官的料”、“王之渙狂得要命”、“杜甫酒駕”等等“泥石流”般的言說,可謂是一股能讓大家刷屏“懂了”的清流,更是讓大家直呼“學校欠我們一個戴教授”。
戴教授之所以能夠出圈并獲得如此多的粉絲,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將陽春白雪、閉門研究的東西普及化、大眾化,將那些困于教室、流于書本上的知識變得生活化、故事化,降低了領域進入門檻,同時借助短視頻平臺助力,使得大家能夠足不出戶就能以極低的成本學到不同類型的知識觀點。根據抖音平臺的泛知識內容報告顯示,在過去一年的短視頻評論中,有136萬次評論表示“學到了”,更有254萬次評論表示“懂了”。這組數據在泛知識廣泛傳播的背景下也說明一個趨勢: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短視頻消解知識壁壘,獲取新知,增長見識,從客觀上提高了大眾的科學人文修養與數字素養。
(三)平臺提供上的傳播優化
短視頻的很多特點都在助推知識普惠,從創作方面的短視頻優越性、“UGC+PGC”結合的共享共創,到知識獲取上的低門檻與壁壘消解,知識從生產到接收的過程中,“教”與“學”的新場景被一以貫通,而這之中更少不了平臺本身優化的傳播邏輯。
首先,短視頻可以是15秒、60秒再到3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不斷增加的時長給予了科普內容與深度結合的可能性,也給了創作者更多的選擇空間。其次,短視頻平臺提供了一個全新知識參與的新生態,當社交屬性融合科普環境時,關注、點贊、轉發功能既能夠提升分享者的信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用戶的知識需求,甚至通過注解、評論、補充、續寫等反饋活動成為新的知識分享者。再次,平臺不僅可以跨越時空的歷時性,更可以提供彌合異空的共時性。通過直播的方式,創作者可以與普通用戶進行同一虛擬時空層面的交流,更能激發知識的共享網絡形成。最后,技術提供了源動力,短視頻傳播離不開平臺去中心化的分發邏輯。無論是內容生產者還是消費者,平臺的算法機制大多是以個人喜好推送視頻,這就形成了一個分發的公平基礎,無論是擁有幾千萬粉絲的大號還是新開的賬號,只要產出視頻就一定會給分配流量池被人看到,根據在流量池內的表現決定是否推薦到更大的流量池。所以,這種傳播路徑與分發邏輯讓每一個有能力產出優質內容的人,都獲得了與流量大號公平競爭的機會,對于正在興起的科普內容生產者來說更是創作的一大保障。
知識普惠與短視頻未來
一場新冠疫情,加速了知識獲取從線下到線上的破圈,也讓短視頻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知識新載體,整個業界形成一種趨向知識化的價值轉向。相較于傳統的圖文傳播,短視頻知識傳播的優勢明顯:傳播即時性、知識人格化、內容通俗化、受眾多觸達等等,都是形成知識普惠與全民科學文化素養提升的“助推器”。從這個方面來講,短視頻的未來發展重心也在于此。所謂“知識普惠”,就是知識“走向社會”的過程,這個過程意味著知識的大眾化而非精英化、傳播圈層的“大而美”并非“小而精”。結合這些特點從短視頻看知識普惠,離不開三個方面的探討:
一是優化傳播框架,彌補空白議題。在短視頻的知識性內容中,不僅僅有像物理化學、詩詞歌賦等“硬核”學習類知識,還有涉及到社會文化、心理學識、個人成長、生命歷程等議題,而且所占比重也不低。這說明短視頻不僅僅是一個單純汲取知識的場所,更是培育情感生命與人生價值觀的基地。以往,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生理、心理觀念都是通過學校和家庭這兩個主要場所進行培植的,可以說并不完善與科學,甚至于很多情感與生命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還受到遮蔽。短視頻的出現恰好彌補了這一空缺,在家庭、學校與社會的橋梁上架設一道扶欄,助力教育良性循環的同時,也幫助青少年正向全面化發展。不過,在看到短視頻彌補生命情感教育的空缺時,也要意識到這個“彌補”是建立在優質內容之上的,只有好的分享與互動,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認知與意識,這也反向要求短視頻平臺對于優質內容的把控,并從多維度、多層面、多角度呈現出來。
二是平臺+用戶聯動,助力深度思考。從科普類短視頻的興起,到泛知識類短視頻的爆發,平臺的作用不可或缺。短視頻平臺的諸多創新,正在以一種全新的精神交往場景,從多方面助推知識普惠。以抖音為例,其APP還重磅推出了學習頁功能,用戶可以通過點擊首頁頂部“學習”進入體驗。學習業內有獨立的、知識類內容的頻道頁,可以將視頻中有深度信息價值的內容聚合在一起,方便用戶更集中看到某類知識,滿足用戶與日俱增的多元化知識需求。截止目前,每天有近百萬年輕化用戶主動進入學習頁,這也在一方面表現了當今年輕人群體對于知識獲取的渴求。可以說,在短視頻知識傳播的背景下,平臺一方面需要為用戶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習機會,另一方面還需要從內部聚合優質資源,為用戶精準觸達某一方面的知識提供篩選。同時,還要扶持能夠促進用戶深度思考的內容,讓“泛知識”變“精”。
三是社會價值先行,促進全面發展。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有一個健康的價值風尚,這個風尚既離不開平臺的形式內容創新,也離不開用戶群體的自身素養提升,更離不開社會的價值號召。在如今新媒體、社交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以短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媒介已經成為提升社會素養的主要陣地。可以說,短視頻的知識普惠,本質上就是用戶、平臺、社會三方的合力匯聚。首先,在用戶(包括內容創作者)和平臺的共同參與下,知識傳播社區建構起來,創作者回報、用戶提升與平臺生態都有所裨益。其次,在社區基礎上社會共識也隨之呈現,人與社會通過短視頻互動交流,達成馬克思所說的“精神交往”:既有對自己的全面本質的發展,也有全方位與外界接觸的所有社會聯系,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與整體的社會素養,這既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也是短視頻平臺在當今時代不可忽略的力量。
信息技術發展倒逼知識傳播改革,傳統的封閉化、規模化教育,也正在向開放化、個性化上發展,短視頻從“泛娛樂”到“泛知識”也面臨著巨大的變革。今年11月,中央網信辦印發了《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提出要進一步完善知識的普惠共享、數字鴻溝的縮小以及數字技能的培育,以便更好適應未來全面發展的數字化時代。從這個角度看,短視頻平臺因其龐大的用戶基數、低門檻的知識獲取與廣泛的傳播影響力,正是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也在不斷朝這個風尚做出改變。未來,短視頻知識普惠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內容質量、扶持深度思考內容,并解決創作同質化、知識商業化等潛在問題,進一步做好知識普惠。
作者:王四新(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彭聰(中國傳媒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