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不好做啊,特別是在疫情的沖擊下,零售業是相當地蕭條,下單的客戶少了,病急亂投醫的情況下,直播成了零售業的寄托。做過直播的都知道,看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要想成交,看的還是價格,直播提供的只是流量。本質上與傳統電商其實差不多,還是走薄利多銷的路線。
互聯網加的思維已經深入人心,零售業要發展就要緊跟上時代的發展。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貨就是致勝的法寶,物資充足的年代,渠道是致勝的法寶,在物資泛濫的年代,致勝的法寶是什么?
當前的環境下,第一條路是走社交和IP路線,也就是微信、QQ、陌陌等各種社交媒體軟件,包括抖音B站等短視頻和長視頻平臺,為消費者解決問題,塑造個人品牌形象,在社交媒體上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來變現。
第二條路就是馬云提出的新零售概念:線下體驗、線上下單、同城配送、數字化經營。這種模式現階段只有幾家大牌子這么嘗試。傳統賣場是通過搶占商場的有利位置,讓更多的年輕人進來逛逛,達成即興購買的業績。但現在年輕人的消費習慣變了,線上下單成了他們的首選,拍照識別同款功能也很方便,所以未來實體店很大可能性會成為體驗店。不購買只體驗會讓很多原本對價格望而卻步的顧客進門看看,在線上識別同款,通過領取優惠券的方式,增加達成訂單的可能性。
而且數字化系統便于制作用戶群像,對用戶進行精準分類,有助于后續的用戶分析和決策。數字店鋪關注起來比較方便,留存做粉絲,可以及時收到店鋪的新品推送。
第三種就是社交新零售,也就是將前兩種結合起來,線下獲客,線上賣貨,然后借助社交媒體平臺,實現裂變式營銷。
比如線下實體店的工作人員,可以把老用戶沉淀到社群里,以社群為場景做活動營銷。據我所知,目前很多西式快餐店已經開始采用這種方式。線下線上同時賣貨,并且做社交關系鏈,用戶分享優惠折扣拉新等還能獲得傭金,讓用戶自發傳播。如果粉絲群夠大,就可以招募寶媽、達人、主播等來協助運營。
還有一種是社區+社群零售,這種模式有兩個選擇方向,一是加入社區團購,成為團長,把實體店作為團購體驗店,依托平臺,送貨賣貨。二是把線下作為交易現場和引流入口,把用戶導入社群,打造自己的社區團購,目的是把社群作為營銷場景,吸引老客戶二次復購。
風口年年變,今年是這樣,明年就換另一樣,做生意就要及時擁抱變化,落后就要倒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