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阿里和京東等傳統電商是對線下零售的打擊,那現在,社交電商的迅速崛起,則是對傳統電商的消耗。新的趨勢形成了。
首先普及一下小知識。
社交電商類型主要分為:垂直類、拼購/拼團類、分銷/會員類、網紅類、社區/內容類、技術服務類等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由之前自主自發、自上而下的傳播逐漸轉變為利用消費群體的“種草”式推廣。于是,社交電商成為了新的風口。
在傳統電商走到瓶頸期,電商紅利、流量紅利逐漸消亡的當下。出現了新的模式,重新帶動了電商行業的發展——拼多多。
拼多多的崛起,帶來的是另一個風口。
恰恰是這個新風口的出現,給了小平臺新的機會。完善的供應鏈和支付環節,可以說是拉了很多人一把。以訂單數量,平衡了客單價和毛利低的問題。

1、垂直電商
有代表性的垂直電商平臺大概就是拼多多了。這個2015 年 9 月成立的平臺,現已發展成我國僅次 于淘寶、京東的第三大電子商務平臺、第一大社交電商平臺。
2、分銷電商
說完了垂直電商,那分銷電商的代表又是什么呢?
這個平臺的普及可能稍微低一點,但也是國內第一大微商分銷平臺——云集微店。
3、網紅電商
說到網紅電商,或許更能引起大家的興趣一點,在電商行業里面,這些網絡紅人的知名度也不是蓋的。薇婭,李佳琦,張大奕,均是月銷售額穩居百萬級的大主播。為成交量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4、內容電商
美麗聯合集團作為內容電商的代表,是僅次于淘寶、京東和拼多多的電子商務平臺,是中國最大的女性時尚消費討論社區,專注于服務女性,覆蓋女性時尚消費多個領域。
5、社交電商
根據好奇心日報的數據整理,不難看到,相較于淘寶,拼多多因為價格優惠,客單價遠不及淘寶京東。2017年年度活躍買家 3.44 億人,平均每個人在拼多多一年花 762 元。同時期阿里巴巴用戶的年消費額是 8696 元,京東用戶的年消費額則是 4426 元——都是拼多多的數倍乃至十幾倍。

拼多多用戶的消費次數高于京東,但是單價遠遠低于京東。
這就證實了前面說的,靠客單量達到了平衡。
從使用時長來看,拼多多與淘寶的差距也已經不太大。每個活躍用戶平均每月要花 4 小時 20 分鐘在逛拼多多上,這已經接近淘寶、超過國內其他任何的電商。
比較多個品類在三個電商平臺上銷量前五名商品的均價,可以發現,拼多多所有品類的熱賣商品都遠低于京東和淘寶。像手機這樣的品類,拼多多的熱銷商品全是老人機,均價不過 36.5 元,與 iphone 8 排銷量第一的京東差了 121 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