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兩個身邊人的身邊事兒。
1,互聯網公司的八零后程序員,老王。
別人都是隨著年齡的增加,升職加薪,可他卻沒有這么幸運。
老王一開始的職業生涯起點算是比較高的。
十年前入行,是一家很有名氣的科技型外企,做程序開發。
十年前的外企,那是很好的單位,說出去別人都羨慕。
在那個公司上班的時候,很順利地談到了女朋友,然后又結了婚,生活一路順遂。
在外企待了四年之后,老王開始不安分了。
那時候應該是2016年吧,正是國內移動互聯網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
他認識的一些程序員同行,從外企跳槽到做視頻的、做電商的互聯網公司,薪資是五倍甚至十倍地漲。
原本大家都都是月薪一萬多的打工人,而有些人就因為跳槽直接暴漲到四萬、五萬。
大家都知道哈,外企好在什么方面:一是穩定,二是待遇。
在私企當中算是最穩定的,輕易不載員,也不搞什么末尾淘汰。
而且外企通常都比較守規矩,加班費是可丁可卯的給,各方面的待遇也都不錯。
但是,再好的待遇,基本盤就是月薪一萬二,跟別人四萬五萬甚至十萬八萬的,根本沒法比。
老王羨慕的眼睛發紅,心一橫,也跳槽了。
當時他老婆、家人都勸他別跳槽,但他說年紀輕輕,此時不博何時博。
興沖沖地跳槽到一家做直播的公司,因為他是有接近五年經驗的“互聯網老兵”了,對方給他開到三萬五的月薪。
老王簡直就是走上人生巔峰,轉正之后立馬換了一輛車。
后來呢,這個公司,經營不善,開了不到兩年就黃了。
這個時間點老王已經超過三十歲了,互聯網行業,也大概就是從一八年開始初現頹勢。
后來幾次跳槽,都不太理想,薪資也一直在一萬五左右浮動——大多數公司開不出太高的薪資。
哪怕你是有七八年經驗的程序員,話說回來,“經驗”這東西很稀罕嗎?
外面三十多歲的程序員,哪個沒有七八年的經驗。
他現在也就剩一個最開始的“外企光環”還能用用,后來那些亂七八糟的小公司,有時候都不想往簡歷里面寫。
而當初,一直在那家外企的老同事,現在也漸漸熬出來了,有些成為了主管、小組長,月薪也漲了一些。
而且比老王還多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相對穩定。
三個月前,老王再一次從上一家公司辭職。
目前還沒找到新工作。
他感嘆:
那個到處撒錢、有錢沒地方花、野蠻生長的互聯網時代已經結束了。
那個浮躁、瘋狂、不理智的創業氛圍也已經消失殆盡。
風口過后,只見滿地都是摔死的“豬”。
過年就36歲的他,卻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一地雞毛的職場。
2,互聯網公司的八零后設計師,張姐。
張姐今年39歲,再過半年,就要邁過40歲的門檻。
作為互聯網公司軟件設計部的老員工,她一直小心的對新同事隱瞞自己的真實年齡。
說是隱瞞,其實也隱瞞不了什么,只能說,在人際關系里,盡量弱化“年齡”的標簽。
她所在的設計部門,主管是一名31歲的九零后。
主管是老板去年從別的公司挖過來的,自從她來,張姐時不時地感覺到自己的多余。
在這個部門,自己似乎是不被歡迎的——她總是忍不住這么想。
因為那個31歲的主管,有一次跟HR抱怨說:
部門里有些同事,仗著自己司齡比較長,不太愿意聽從安排,感覺自己工作很難做。
張姐又不是傻,自然一聽就知道她在說誰。
部門里有新人來的時候,為了拉近關系,自我介紹的時候總是避免不了說一下年齡,至少也得說,自己是八零后,還是九零后?
輪到自己的時候,張姐總是尷尬而不失禮貌的說:“你們都是小妹妹啦,我是八零后,哈哈。”
一聽她這樣說,那些九五后的公司新人就很驚訝。
當然他們不會情商低到大喊大叫說“什么?!那豈不是快四十歲了!”至今她還沒有見過這種笨蛋。
大多都會客氣地恭維一句:
“姐,完全看不出來你是八零后,你保養得真好。”
“你平時用什么護膚品啊,效果太好了吧。”
但是,聽到她年齡的那一瞬間,同事們臉上震驚的表情是掩飾不住的。
而且,對于現在的職場人來說,差個三歲五歲,就是一個代溝。
很明顯可以看出,部門里,九零后跟九零后一起玩,九五后跟九五后一起玩。
就她這個唯一的八零后,沒人一起玩。
同事們討論的話題、追的劇、玩的游戲她一概不知,什么話題都加入不進去。
深夜emo的時候,她一遍又一遍地想:
明天就辭職。
第二天早上一起來,看看表:抓緊時間吧,要遲到了。
怎么敢辭職呢?
房貸、車貸、育兒、養老……哪個不需要錢?
中年人的人生,沒有選擇,只能負重前行。
討論
作為中年的互聯網從業者,這些年你感受到行業的什么變化?
變好了還是變差了?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