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谷歌宣布正式退出國內市場,隨后,各大廠商推出的手機也不再預裝GMS(谷歌移動服務)。
與海外Android/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安卓用戶不同,國內安卓用戶對軟件的需求不需要基于來自GMS框架下的google Play(谷歌商店),因為國內的安卓手機都有自己的應用商店。
雖然國內安卓手機自帶的應用商店更適合國內用戶使用,但是由于該商店內的App不受Google Play的軟件審核,使得各種流氓軟件大行其道。
11年過去了,沒想到微軟這次選擇擁抱谷歌,在自家最新的Win 11系統內的Microsoft Store(微軟商店)引入了原生安卓App。
微軟之所以選擇與谷歌合作,可能是因為受到蘋果的影響,憑借自研M1芯片,實現了macOS與IOS之間的部分互通。
不過,想要實現跨平臺互通,蘋果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因為在M1芯片問世之前,蘋果的Mac系列產品使用的是英特爾的芯片。前者是ARM架構,后者則是X86架構。理論上來講,兩種不同架構下運行的應用是互不兼容的,需要給予開發者一定的適配時間來完成軟件過渡。
蘋果的做法是,通過代碼轉譯的方式來幫助Mac上的軟件過渡到ARM生態。那么微軟又是怎么實現跨平臺軟件互通的呢?
Win 11能夠運行原生安卓應用多虧了英特爾?
上面我們有提到,英特爾芯片屬于X86架構,手機上的芯片是基于ARM架構。也就是說,想要在Win 11上運行安卓應用,同樣需要像蘋果那樣搭建一個“溝通的橋梁”。
比較有趣的是,架起這座橋的不是微軟,也不是谷歌,而是英特爾。此前,微軟表示,他們憑借英特爾Bridge技術,成功將安卓應用帶到了Win 11上。
英特爾Bridge技術是一種運行時的后編譯器,允許安卓應用在X86設備上原生運行。換句話來說,英特爾Bridge技術原理與蘋果的Rosetta 2類似,都是通過實時代碼轉譯的方式,使得手機應用可以在電腦上運行。
有在電腦上運行手機應用需求的用戶應該知道,在Win 11加入對安卓應用的支持前,可以利用安卓模擬器的方式運行手機應用。簡單點來講,安卓模擬器是基于谷歌的開源代碼進行編譯,然后再結合電腦的虛擬技術來模擬安卓應用運行的環境。
但是安卓模擬器有一個很明顯的弊端,那就是比較吃電腦配置,尤其是在模擬運行《和平精英》《帕斯卡契約》這類手游時,如果你的電腦硬件不達標,可能會出現卡頓、畫面卡死等問題。而且,由于是在虛擬環境下模擬運行手機應用,電腦本身的性能會有部分折算,并且長時間使用模擬器,可能會讓電腦發熱更嚴重。
如果以代碼轉譯的形式在電腦上運行手機應用,雖然算不上百分百的原生運行,但是能夠在系統自帶商店下載安裝安卓應用,使用起來會方便許多。
需要注意的是,微軟商店內的安卓應用來源于亞馬遜應用商店,而非Google Play。一般來說,亞馬遜應用商店內的安卓應用,同樣會經過Google Play認證。也就是說,無論是Google Play還是亞馬遜應用商店,上面的App都是原生安卓應用,兩者唯一的區別只是軟件的分發平臺不同罷了。
對于國內用戶來說,可能并不在意Win 11是如何運行原生安卓應用的,最關心的莫過于在國內市場能否體驗到這項功能。
國內用戶無緣體驗Win 11運行原生安卓應用?
經實測發現,國內Win 11內的微軟商店并沒有設立安卓App專欄,搜索關鍵詞也沒有顯示對應的應用。這也就意味著國內用戶可能無法在Win 11上運行原生安卓應用。
其實,能不能在Win 11上運行原生安卓應用,對于國內用戶而言,影響都不大。因為市面上有很多替代方案,比如安卓模擬器、手機廠商推出的投屏和屏幕鏡像功能、第三方手機鏡像軟件等。
說實話,可能不是所有安卓應用都可以在Win 11上運行。這就好比蘋果的M1版Mac,盡管它和iphone搭載的芯片都是基于ARM架構,但是電腦里App Store能夠運行iOS應用也是有限的。
手機上的App是否可以在電腦上運行,以及會不會上架應用商店,取決于該軟件的開發者愿不愿意。因為轉譯這種方案并不是萬能的,哪怕有些App已經上架電腦的應用商店,在轉譯運行過程中,也有可能遇到很多問題,比如黑屏、報錯等。
真正的原生運行手機應用,是需要開發者針對X86或ARM架構進行軟件適配,推出相應的版本。單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不管是英特爾還是蘋果的轉譯技術,都無法做到在不損失電腦性能的情況下,滿血運行手機應用。
電腦轉譯運行手機應用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那就是應用商店內可能沒有你想要使用的安卓應用App。相較之下,可能安卓模擬器的體驗會更好,畢竟只要是手機上有的應用,基本上都可以在電腦上模擬運行。
所以,哪怕國行版Win 11不支持運行原生安卓應用,國內用戶也不用把這項功能看得太重。不過,話也不能說死,說不定微軟會針對國內市場做出相應的功能調整,選擇與國產廠商,或者國內的安卓軟件開發者,也有可能是國內第三方安卓應用平臺合作,在自家應用商店中推出更適合國內用戶使用習慣的安卓App。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國內的微軟商店也會上架安卓App,只是國內用戶可能需要通過一些特別的手段才能使用這項功能。
事實上,Win 11運行安卓應用和macOS運行iOS應用還不太一樣,因為前者擁有多個系統版本,例如ARM版、X86版等,后者則是會全面擁抱ARM生態。也就是說,考慮到Win 11有多個版本,微軟可能更適合以轉譯的形式在電腦上運行手機應用。
而蘋果更多地是將轉譯作為軟件過渡的工具,等待開發者推出ARM版的應用,Mac系列產品的軟件徹底遷移至ARM生態,自然也就不再需要轉譯工具了。
不過,與蘋果相比,微軟想要徹底打通windows與安卓之間的壁壘,技術難度會更大,畢竟除Mac外,市面上其他運行Win 11的電腦所搭載的芯片架構都各不相同,不好統一把控,除非未來所有電腦都開始搭載ARM架構的芯片。很顯然,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因為一旦所有電腦轉向ARM生態,意味著英特爾打造的X86帝國也會隨之崩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