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中號硬核玩家
開篇語
今年618裝機可算精彩了(進來喊口號),說說最近圈子里那些大事件,首當其沖當然是才上市不久的Ryzen 3 3100和3300X,再度刷新7nm工藝的新高度,特別是3300X單CCX這種領先性的結構,然后是AMD Ryzen處理器一度習慣性降價,某電商平臺還出現(xiàn)歷史低價,雖然極致游戲黨可能沒影響,但整體來說十代酷睿剛上市確實面臨巨大挑戰(zhàn),顯卡方面就沒有太大的驚喜了,還得等AMD RDNA 2架構發(fā)力
說說推薦的方向吧,還是以ATX這種大眾平臺為主,ITX實在太小眾了并且配件相對貴一些,用途結合游戲和生產力兩方面(別看標題是傾向臭打游戲
其實都能用),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都會以AMD和Intel平臺兩方面展開,羅列總共9套方案,價格僅參考京東自營6月1號以后的(1號優(yōu)惠力度很大,按照經驗618當天會重現(xiàn)),不含其他平臺的,所以價格自己看看就好,主要是搭配和組合的配件。
張大媽的裝機工具最近上線了,里面的自助裝機功能,對于初次了解裝機的值友還不錯,不僅能夠實時熱門的顯示爆料價格,也有相關diy攢機文章推薦,就是剛剛上線功能和使用體驗肯定要進一步優(yōu)化,比如增加自定義標注。
一、1000元長輩、網課、輕辦公、炒股和電影用途
思路:1000元出頭反倒是大部分裝機市場剛需的,也就是俗稱的上網機,但目前智能手機的迅猛發(fā)展,早已受到不少沖擊,所以預算盡可能壓到最低,現(xiàn)在也比較流行小機箱,在京東尋寶一番發(fā)現(xiàn)是有這么一套方案可用,并且預算可以控制得當。平臺方面,個人比較傾向Intel 奔騰Pentium系列,具體為什么這么選可以往下看。
首先CPU選擇的是Pentium G5420,相比便宜幾十塊的Athlon 3000G在默認狀態(tài)下,單線程和多線程都稍微領先一點點,但如果Athlon 3000G進行超頻的話也能全面領先Pentium G5420(包括內置Radeon Vega核顯也強不少)
不過這個平臺本來就定位不超頻,加上這款華擎H310CM-HDV很符合“妖板”的設計,19cmx19cm的板型大小非常接近ITX規(guī)格,就是單獨價格僅售349元,還要什么自行車?值得一提的是,這款板子是支持windows 7的。
內存方面就沒什么好說的,H310芯片組最大支持2666Mhz,不要管什么顆粒往便宜扎堆選就好,選擇裸條是因為兼容性更好,方便你篩選,這個平臺感覺已經沒有必要升級更大容量了。
100元到200元的固態(tài)硬盤挺雜亂的,紫光這款S100系列算是顆粒和主控來歷明白一點,緩存外速度稍微強一些,追求穩(wěn)定即可,100多元就不要說什么方案優(yōu)不優(yōu)秀了。
機箱和主板都是這套平臺的靈魂,喬思伯官網已經停產的C2,在京東還在大賣,體積大小只有11.74L,凈重1.2Kg,后期這套升級獨顯底部可以裝120/140mm風扇來輔助散熱,最重要的是它兼容比ITX主板大一點的規(guī)格,并且還支持標準ATX電源安裝,這就省去不少配件成本了。
電源方面,入門級更加選擇一些大廠會靠譜一些,這款酷冷至尊戰(zhàn)斧系列,400W額定功率對于這套上網平臺完全夠用,甚至后期略微升級也可以,戰(zhàn)斧系列也支持兼容INTEL 2.52規(guī)范,未來還能勝任新一代上網機。
二、4000元1080P游戲通殺,輕度生產力
思路:直接跳過2000到3000元檔位,因為馬上新的APU也要來了,有可能在此價位用得上,4000元個人認為是比較合適大部分游戲黨和家庭娛樂的,要知道目前主流顯示器還是1080P分辨率,從這個價位開始,分成AMD和Intel兩派,雖然AMD勢頭很猛,性價比也高,個人也推薦,只是Intel消費群體還是龐大的。
首先主推薦3300X這顆CPU,單CCX的結構讓它的延遲更低,同時L3緩存能發(fā)揮出所有內核的最大效能,單核方面有著不錯的改善,頻率高之外一般超頻至4.5GHz不成問題,價格方面因為上市不久還沒有太大的變動,至于散片個人不太推薦。
相對3300X來說,價格相近的3500X,更推薦給那些有視頻剪輯和3A游戲需求的朋友,也就是說多核性能方面,前者則推薦給網游或者競技類游戲的玩家,超頻的話,3300X盒裝體質普遍比3500X較好。
這套配置的顯卡,想來想去還是GTX 1660 SUPER比較合適,預算不足的話可以稍微降到RX 590 GME或者GTX 1650 SUPER,索泰這款毀滅者HA整體用料確實不乍地,只有雙熱管+鋁擠的散熱組合,那為什么還要推薦呢?因為對于1660 SUPER來說發(fā)熱量真的極低,性能逼近GTX 1660 Ti且1399元的價格美麗。
如果上述3300X或者3500X需要超頻,就選這款雅浚G3吧,百元級以下無光組風冷之王,四條鍍鎳熱管+回流焊工藝,扣具還好使,高度才153mm,想不到有第二個合適的選擇了。
雖然B550主板就快上市了,但已經通過不少曝光發(fā)現(xiàn)普遍用料奢華,估計價格也不便宜。華碩這款TUF B450M PRO GAMING可以說是穩(wěn)坐B450M冠軍寶座,4相VCore+2相SOC,比PLUS版加強了MOSFET和電感,并且核心部分供電散熱模塊還是采用夾漢堡的方式,硬核曾經使用它搭配Ryzen 9 3900X超頻烤機測試無壓力,有興趣的可以翻一翻文章。
至于Intel方面,十代酷睿i3就暫且不推薦了,反倒如果你是屬于不愛折騰、不超頻且是Intel粉絲,9400F也可以選擇的,曾經硬核也推薦3500X給朋友裝機,并且羅列各種優(yōu)點,最終他還是選擇了9400F......9400F因為不能超頻可以直接使用原裝散熱器,這款TUF B365M主板,推薦給注重神光同步、BIOS和售后體驗較好的朋友。
阿斯加特這款條子,幾乎是最便宜帶馬甲的DDR4 3200,貌似是南亞的顆粒,超頻就不要想得太美好了,只是因為便宜好看,加上3200頻率就可以很好發(fā)揮出3300X和3500X的性能,如果不在乎外觀可以選擇更便宜的裸條或者折騰抽下鎂光E-Die顆粒的條子。
至于9400F的搭配,直接挑這款最便宜的玖合DDR4 2666,注重品牌可以看下宇瞻的裸條,只是說帶馬甲搭配主板起來不會太難看。
SSD方面,鎧俠RC10系列最近活躍度挺高的,其實也就是東芝改名前的RC500系列,東芝96層原廠顆粒,性能方面中規(guī)中矩吧,附帶SLC緩存,五年質保,性價比不錯的,400元以下的價位618應該會重現(xiàn)。
M-ATX主板當然對應小一點的機箱啦,像酷冷至尊Q300L這種極致壓縮空間的設計,個人是比較喜歡的,頂部和前部全是散熱孔、隨意移動的I/O面板、垂直和水平擺放這些都是賣點,價格也只是200元剛出頭。
這套配置其實450W都是足夠的,不過為了預留升級空間還是550W比較合適,這款V550性價比很高,550W 80PLUS金牌全模組折合0.8元一瓦,日系電容,海韻/益衡代工,都是臺系老牌口碑都不錯的。
三、6000到7000元2K分辨率3A游戲準流暢
思路:隨著預算的增加,預算緊張一般重點只在CPU和顯卡兩大核心配件,其他配件是可選擇性的,像這套配置你即便使用4000元檔的配件也可以(除Intel B460主板以外),硬核這里就按照慣用的加錢例子,所有配件都對應有一定程度上的升級。AMD陣營超頻的話,預算相應會增加一些,不超會比Intel陣營便宜,這套依然以超頻舉例。
3600X算是特挑版本的3600,搭配中高端顯卡正合適,而即將迎來特挑中的特挑——3600XT如果目前剛需就不用等了,按照AMD現(xiàn)在的勢頭,首發(fā)價格估計和當初3600X相同,不急的話等Zen 3才是頭等大事,而十代酷睿KF系列應該要等XT系列出來再上市了。板子還是TUF B450M PRO GAMING,AMD已經宣布支持下一代,板皇用到Zen 3不成問題。
Intel這邊推薦粉絲考慮,或者像硬核這種雙平臺多用途也能搞一套,首推還是AMD,十代i5非K系列推薦最低檔的i5-10400F,散片價格還可以更低(大致1200元以下),B460主板的話這次不同品牌供電落差挺大的,Power Limit限制也不一樣,影響主要在于高負載的情況,i5-10400F搭配這款TUF GAMING B460M-PLUS (WI-FI)正合適,還是那句話,推薦給注重神光同步、BIOS和售后體驗較好的朋友。
Intel的話使用原裝散熱器就可以了,十代酷睿雖然擠牙膏,但溫度表現(xiàn)尚可過得去。AMD這邊可以考慮風冷或者水冷,TS120 PLUS是最強單塔結構之一的產品,鍍鎳鏡平面+5根6mm燒結熱管,而且100%純平面也非常適合3600X,實測壓制9900KF關超線程超頻5.1Ghz穩(wěn)過烤機。
注重外觀和性能的話,酷冷至尊冰神P240 ARGB就不錯,最大的賣點的是水泵輪葉半透明可視化,支持可編程的ARGB燈光效果,帶HUB控制盒,實測3600超頻4.3Ghz烤機也是毫無壓力,且和普通240水冷質保時間不一樣,冰神這款長達5年時間。
RX 5700 XT在618的時候價格不錯的,大部分非公版都觸底2500元左右了,藍寶石這款白金版OC標稱Boost頻率達到1925Mhz,可以認定是次旗艦RX 5700XT的水平,此外藍寶石大多數(shù)顯卡比較喜歡偏向靜音的調教。另外如果預算不足可以考慮RX 5700甚至好價一點的RX 5600XT,預算充裕可以考慮一些實惠的RTX 2070。
在使用一般B460主板上,10400F同樣只能跟隨處理器支持的內存頻率無法突破2666Mhz,所以內存預算這邊可以省下一筆,這里可以選擇帶馬甲的光威TYPE-α,其他品牌也可以,在不能超頻的情況下這方面比較隨意。
這套芝奇焰光戟是海力士DJR或者CJR顆粒,AMD優(yōu)化專用條,根據(jù)AMD RYZEN 3000系列的特性,內存最佳性能3600到3866Mhz之間,也就是最高同頻FLCK 1900 1:1這樣,所以這套內存只需要提高一點頻率,然后優(yōu)化時序就能把性能發(fā)揮到最大化,同樣道理,缺錢就上鎂光E-Die自己折騰。
也是鎧俠這個品牌,同樣是500GB容量,不過型號是RD10,主控和RC10不同一個級別,緩存還要大點,所以在順序和隨機讀取/寫入方面性能更好。
機箱接著升級,酷冷至尊這款TD500MESH外觀和設計是有想法的,前部沖孔網不再是常見的平平無奇,而是棱形圖案設計的,兼顧外觀且保留良好的通風性,并且自帶三枚ARGB燈效的風扇,側面的鋼化玻璃切割線條比較獨特,內部兼容性頂部和前部均支持360mm水冷排,價格也不錯400元出頭。
最后是電源,為了擴大以后升級的范圍用到650W額定功率的,新版本的V系列升級到16AWG線材、帶HYBRID風扇啟停功能、十年主流質保等,對比舊版來說,保持時間和紋波表現(xiàn)更有優(yōu)秀了,650W價格比較友好,不足1元一瓦.
四、12000到13000元2K高幀率和3A游戲通殺
思路:到了上萬的配置,加錢已經是常態(tài),也可以縮水但不建議,CPU規(guī)格基本來到八核以上,和去年雙11推薦暫時沒有太大的變化,而相比千元價位的Intel十代酷睿處理器來說,反倒是中端價位更值得選擇,不過比較尷尬的是10600K/10600KF還沒面世,這里就先用第九代的9700K,物理八核游戲性能同樣很強。
首推依然是AMD平臺,3800X看作是3700X的增強版本,對于已經發(fā)售快一年的Zen 2處理器,差價不大的情況目前都優(yōu)先選帶X版本的,主板方面,選擇了TUF GAMING X570 PLUS(WI-FI)較為中端一點的型號,12+2相供電加上DRMOS方案非常穩(wěn)妥,要用來帶未來的Zen 3高端處理器也是無壓力的。
然后Intel平臺這邊只推薦給純粹的游戲玩家,特別是電競玩家對于幀率極其敏感的(換句話來說是有一定的游戲水平),否則你還是選AMD去吧,物理八核心也基本達到目前游戲優(yōu)化的上限,考慮到長遠的話,或許10600K才是最好的選擇。主板不需要用到ROG級別,下調一級的PRIME Z390-A就能應付9700K超頻。
散熱器不需要太高階,普普通通的360水冷即可,或者高端風冷也行,這款酷冷至尊B(yǎng)360 ARGB相比前代B系列,升級了雙腔頭、冷排鰭片和風扇,散熱性能還行的,還帶有一個燈光和PWM集線器方便理線,當然水冷頭的燈效就沒有太華麗。
顯卡的話,理性升級高端,建議只到RTX 2080 SUPER,因為RTX 2080 Ti馬上就面臨停產了,最近還有DLSS 2.0雞血加持,基本2K分辨率沒有游戲能造成壓力,iGame AD OC這系列賣點都是高頻+真空腔散熱器,售后支持三年個人送保,一年上門換新,關鍵價格還便宜,競爭力很強的。
現(xiàn)在DDR4 3600的三星B-Die顆粒(邊角料)基本是買不到了,硬核兩年前買的時候遍地都是,威剛D60G這款也是大眾的CJR顆粒,主要賣點還是RGB燈效覆蓋面積大,這設計應該是市面上獨有的,和上面的焰光戟那一套可以互換,默認時序芝奇要好些。
固態(tài)接著升級吧,三星970EVO PLUS價格實在太高了,就用性能略輸一點點的西部數(shù)據(jù)SN750 1T代替吧,當然如果你不在乎OEM版的話,那其實1TB的三星PM981A也還不錯,它的價格比SN750還要便宜一點點。
機箱除了酷冷至尊那款,400元到500元價位也能考慮迎廣303,這款已經推薦過挺多次的,外觀四四方方足夠簡潔,銘牌燈光比較傾向廣告牌和霓虹燈的風格,上置可以安裝360冷排,同時下置預留空間給顯卡安裝風扇輔助,算是比較滿分的機箱。
750W比較適合次旗艦平臺的搭建,除了像RTX 2080 Ti這種旗艦顯卡,搭配任何消費級CPU都足夠使用,海韻這款Focus系列,基本轉換率可以達到白金80PLUS水平,用料和品質有臺系海韻一線品牌保證,短小身材且價格比較實惠。
五、20000元游戲暢通無阻,全能內容創(chuàng)作
思路:越到后面就越枯燥乏味 ,20000元的配置其實價格占比50%的是顯卡,如果是換成RTX 2080 SUPER能少5000大洋,前面說過,RTX 2080 Ti雖然馬上停產,但是新一代的旗艦顯卡一上市肯定也是溢價,只能說早買早享受,等等黨何時才會迎來勝利呢?這個配置循例推薦罷了,你不是發(fā)燒游戲黨的話,顯卡和電源可以縮一縮。
Intel陣營,個人就不推薦i9-10900K了,雖然大部分游戲還是最強(等未來一段時間游戲廠商優(yōu)化之后真正實力就出來了),但現(xiàn)階段八核超線程+高頻的10700K性價比高些,主板不玩液氮不需要選太高端的,一般不超過2500元的就好,ROG STRIX Z490-A GAMING吹雪屬于入門級的ROG,黑白配的顏值,用料也不錯,甚至搭配i9-10900K都可以。
AMD這邊個人建議是這樣的,你需要大量內容創(chuàng)作+輕度渲染工作就鐵定選它,3900X這枚十二核心的CPU對于小型工作室來說足夠使用的,如果你還是臭打游戲+輕量內容創(chuàng)作其實10700K一點也不賴(渲染建模類就不要選Intel了),主板稍微比Intel高階一點的ROG STRIX X570-E GAMING系列,硬核有用過這款,有興趣可以翻一翻文章。
接著顯卡就是目前旗艦的RTX 2080 Ti,無論是散熱、性能規(guī)格還是造型(喜歡下一代能改變下形象),ROG STRIX O11G是除了駭客之外最高端的了,A11G差價太小不建議,畢竟要組成一套頂配的敗家板卡方案。如果真的不夠信仰充值,可以選擇相對便宜的非公,一般9000元左右可以搞定了。
分體水冷大廠EK最新力作,因為對水冷配件有著豐富的工業(yè)級經驗,它家的AIO水冷產品真心不錯,性能幾乎是目前數(shù)一數(shù)二的AIO,就是這個水冷頭設計得有點像“肥皂盒”,燈光效果也比較一般,好在也能支持各大板廠同步,另外經確認是享受3年漏液導致硬件損壞的賠付,本身是5年質保。
Intel平臺優(yōu)先可以考慮配這套條子,因為威剛龍耀D60 G DDR 4133這款已經注明是三星B-Die顆粒,直接XMP配置文件或者小幅度優(yōu)化一下時序和頻率,游戲幀數(shù)將會很好看,或者你想折騰也可以選擇芝奇C14的幻光戟,價格還要便宜一些,同樣是這種顆粒,只不過頻率只有3200Mhz需要調試。
AMD平臺既然注重創(chuàng)作和渲染,那當然選擇大一點容量的內存,金士頓FURY雷電這套硬核近期也在使用,XMP頻率3733Mhz但默認時序不怎么好看,不過在生產力方面也要比16GB好時序的要好,如果你還要兼顧3A和電競游戲,可以進一步優(yōu)化一下時序和FLCK,頻率不需要再調了。
新出的希捷酷玩510,群聯(lián)定制主控和東芝3D TLC,最大賣點是寫入耐久度,比一般TLC SSD要高不少,SLC緩存有28GB,用完之后也能保持一種三段式的寫入速度,不過價格偏高一點。
一千元以內的側透產品,推薦這款酷冷至尊H500M整體做工良好,前面板標配可以更換的沖孔網(散熱更好或者顏值更棒),標配兩顆200mm的ARGB風扇應該是比較少有的特別設計,此外擴展性和兼容性都不錯。
850W應該是目前旗艦顯卡+消費級CPU組合最高最合適的電源瓦數(shù),和同瓦數(shù)的金牌全模電源相比,V850 GOLD在各方面表現(xiàn)不錯的,并且還支持三年換新,又進一步提高了賣點。
六、 鍵鼠耳機外設類
除了主機配件以外,外設其實也很重的,它可能不能提高你的游戲水平,但是至少用起來舒服不少,下面是硬核一些不太專業(yè)的推薦。
雷蛇蝰蛇這款誕生于13年的鼠標就不用多說了吧,只要是大手這個模具用起來真的很舒服,手小的話可以考慮同價位的羅技,還有雷云驅動用來比較舒服,應該是目前最成熟的外設配套軟件之一。
接著推薦酷冷至尊這款輕量化鼠標,最亮眼的設計就是打孔且附帶RGB燈效,視覺效果是不錯,但個人推薦黑色版本,白色版本這么多縫隙容易藏污納垢,打孔使其僅僅只有60g的重量(市面上找不到更輕了),歐姆龍7N微動,很適合RTS和MOBA游戲。
京東還有一款金色亮面+紅色的,算是特別紀念版吧,喜歡這種色彩的也可以+100元入手。另外如果還要更輕量化,還有一款MM710不帶燈光的只有52g,具體差別可以自行去實體店嘗試一下。
酷冷至尊那堆鍵盤里面,個人覺得MasterKeys L Wite PBT(烈焰槍 XT V2)最值得購買,臺灣產地品控,原廠Chreery MX機械軸(紅、茶、青軸可選,綠軸已經沒有了硬核收藏一套),全套耐用不打油手感還細膩的PBT鍵帽,它就是口口相傳的半價大F。
游戲耳機推薦硬核自己在用金士頓Hyper Cloud II,隔音不算非常優(yōu)秀,但是麥克風質量和聽聲辯位真的不錯,聽音樂就免了,開個虛擬7.1環(huán)繞聲看看電影還行。
如果還追求降噪效果,BOSE QC 30就是不錯的選擇,本身BOSE主打降噪而生的,音樂和游戲都能用,無線藍牙頸掛戴著也輕松。
結語
洋洋灑灑8000字下來,在瀏覽數(shù)次電商頁面找尋產品和價格,感覺今年618裝機熱潮還沒達到最高峰,看來還要等到年底AMD、NVIDIA和INTEL三大巨頭一起發(fā)力才精彩好看。總得來說,假如你只想裝一臺性價比機器,無論是CPU還是顯卡,那無疑還是AMD平臺更好,追求極致打游戲就INTEL+NVIDIA吧,另外多說一句,INTEL K系列在大部分內容創(chuàng)作方面并不弱,而AMD Ryzen優(yōu)秀在于渲染建模類軟件。創(chuàng)作不容易,喜歡就素質三連一波,謝謝!下篇文章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