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網交換機擁有一條很高帶寬的背部總線和內部交換矩陣,交換機的所有端口都掛接在這條背部總線上。在交換機的存儲器中,存放著一個端口號和以太網地址對照表,當交換機控制電路收到數據包以后,交換機處理器查找存儲器中的地址對照表以確定具有目的mac地址的NIC連接在哪個端口上,然后通過內部交換矩陣迅速將數據包傳送到目的端口。當目的MAC地址不存在時,交換機將數據包廣播到所有端口,接收端口回應后,交換機將把新的地址添加到地址對照表中。我們稱交換機的這種功能為MAC地址學習和識別。

每一端口都可視為獨立的網段,連接在其上的網絡設備獨自享有全部的帶寬,無需與其他設備競爭使用。例如,假設一臺交換機上連接有A、B、C、D四臺網絡設備,則在A與B傳輸數據的同時,C與D也可以傳輸數據。如果這里使用的是10Mb/s以太網交換機,那末,該交換機這時的總流通量就等于20Mb/s。

在以太網發展的過程中,為了組網的方便,曾經廣泛采用集線器作為網絡連接設備來組建網絡。集線器是一種共享設備,它本身不能識別目的地址,它只能向所有的端口廣播數據幀,而不能根據數據幀的目的MAC地址有選擇性地將它轉發。如果使用的是10Mb/s共享集線器,則這個10Mb/s共享集線器總流通量也不會超過10Mb/s。

交換機是基于MAC地址識別,且能完成封裝轉發數據包功能的網絡設備,它工作在OSI參考模型的數據鏈路層,具有OSI參考模型中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的功能,因此它可以有效地將一個物理網絡劃分成若干個網段,并能夠在不同網段之間轉發數據包,從而實現網絡中子網的劃分與隔離,起到了原來網橋所起的作用,同時由于交換機通常具有兩個以上的端口來支持多個獨立的數據流,因此交換機比網橋能夠提供更高的吞吐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