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作為對電腦知識完全不懂,或是入門級玩家的基礎科普文章。全文不涉及深度知識,本意是讓更多普通消費者了解臺式電腦的基礎概念。中高端玩家可以友情點贊支持下,如有雅興閱讀本文,還望不吝評論,共同探討。
由于整個科普知識專題篇幅過長,所以將各個部件拆分為單獨圖文,此篇圖文僅就顯示器內容做討論。
顯示器篇
臺式機電腦(以下簡稱PC),從外觀上來看,只包含——顯示器、機箱、鍵盤鼠標,這是我們能看到的。

顯示器作為顯示輸出畫面的設備,可以歸為外設一類。其主要參數指標為:
1、分辨率——是選擇顯示器首要的性能指標。常見的有1920*1080,2560*1440等。而主流的1920*1080分辨率又被稱為1080P(Full HD),2560*1440分辨率被稱為2K(Quad HD),3840*2160分辨率被稱為4K(Quad Full HD、Ultra HD)。這些簡稱都可以代入顯示器分辨率與電影清晰度里,例如FHD清晰度的電影,分辨率為1920*1080;而各大廠商的2K顯示器,都會標注QHD字樣;下載4K片源的網站,你也一定會見到UHD的標注。

2、尺寸——顯示器的尺寸標準,是以顯示面板的對角線作為長度尺寸來丈量,主流顯示器尺寸有24寸,27寸,32寸等。是選擇顯示器的次要指標,依據個人使用場景和需求,與分辨率綜合搭配。在此不推薦27寸以上顯示器使用低于FHD分辨率。

3、刷新率——顯示器每秒刷新畫面的次數,是選擇顯示器次要的性能指標。受限于面板性能,顯示器的刷新率與分辨率、色深往往是相互制約的。普通玩家可以任意選擇,60Hz的刷新率能保證影音、多數游戲的良好體驗;而射擊游戲玩家可以選擇144Hz甚至更高刷新率的顯示器,增加操作空間,提升游戲體驗。

4、色準——色彩的準確度,這是一項專業人士才需要注意到的性能,普通玩家可以不過多關注此項性能,其性能指標為DeltaE值,該值越小,顯示器所顯示的顏色越精準。
5、色域——顯示器的呈色范圍,是選購顯示器的重要指標。在臺式機顯示器與筆記本屏幕上,主要有sRGB和NTSC兩種標準。其中可以認為100% sRGB≈72% NTSC,在這個色域標準下,顯示器的呈色相當飽滿。如果色域過低,顯示器顯示的畫面就會呈現一種“灰蒙蒙”的狀態。

6、色深——顯示面板呈色的層次,一般分為6bit、8bit、10bit。換用我們耳熟能詳的用詞就是xx萬色。例如6bit表示64灰階,26萬色;8bit表示256灰階,1670萬色;10bit表示1024灰階,1.07億色。bit數越大,顏色越精細,色彩過渡越均勻。此項指標普通消費者不必過度關注,市面上的臺式機顯示器多數使用8bit面板,日常使用中與10bit面板顯示器的差距肉眼觀察不出太大區別。

7、面板——是相對重要的參數指標。這里只說LCD顯示器的各種面板:IPS、VA、TN三大基礎類別,這三大基礎類別又會衍生出各種新興技術的小類別。其中IPS的優點是可視角度大、色彩顯示真實準確、動態色彩優秀,缺點是漏光較為常見。VA則是在色彩、可視角度上弱于IPS面板,但漏光控制稍好于IPS。以上二者的響應速度都較慢。TN面板在色彩顯示上是三者中最差的,但TN屏的響應速度是三者中最快的。選購建議的話,純辦公,性價比之選,普通TN屏;一般用戶,娛樂影音為主,除TN屏外均可;要求不高的FPS游戲玩家,高刷新率TN屏;高端游戲玩家,高端的IPS屏。

顯示器最主要包含了以上幾個參數指標,此外還有廠商優化定制的各種功能,不包含在總體參數內,只作為附加價值。
題外話
由于顯示器性能有限,很多時候顯卡輸出幀的速度比顯示器快,會導致畫面撕裂。而出于此情況,AMD與NVIDIA均提供了相應的顯示器技術標準,分別是Freesync與G-Sync,意在解決畫面撕裂、操作卡頓、輸入延遲等情況。

其中,支持G-Sync技術的顯示器由于授權費用,價格相對昂貴,并且只適用于NVIDIA GTX 650以上的顯卡;
而支持Freesync技術的顯示器,因為其技術標準是開源,所以適用于連接了DP接口的AMD、NVIDIA、INTEL三家廠商的顯卡。
而在2019年1月份,NVIDIA解禁了G-Sync技術,現在10系以上的N卡支持G-SYNC Compatible,能夠使用Freesync技術了。
所以在選購顯示器的時候,也可以將Freesync功能考慮進來。
結語
顯示器篇的科普到這里就結束了。全文通過基本通俗的語言,配合選購建議,給讀者大致介紹了顯示器的各個參數的含義。如果不正確的地方,還望斧正。
臺式機科普的其他篇章正在施工中,敬請期待。還望讀者大人多多支持,點贊關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