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不是目的,而是組織實現自己目標的手段。管理的有效性是以結果作為唯一衡量指標,這點作為管理者必須要清晰認知到,你在為什么結果而負責,你才能聚焦精力資源于這個結果上面,取得效果最大化,這也是本書為何一開篇就力求與大家澄清“什么是管理”的目的所在。世界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在自己的工作方法中明確提出:想要達成一個好的結果,你必須首要明確驅動這個結果達成的關鍵因素是什么,只有找到其決定性的關鍵因素,你才能將資源做到專注、聚焦,最終才能達成這個結果。
就拿最近國家治理霧霾這個例子來講,為了達成治理霧霾,還天空一片藍天這個目標,國家首要從霧霾造成的最大因素——工業生產方面進行改革,通過經濟方面的供給側改革倒逼企業進行生產技術革新,通過環保方面的嚴查狠抓讓重污染企業關停整改,通過產業轉型提高新能源生產,通過政府簡政放權提高改革效率等等措施,通過這些措施,我們不難看出近幾年各個城市天空情況的確有好轉,北京的天空也出現了久違的蔚藍。在執行國家的一系列措施時,各個相關部門的有關人員不遺余力地進行督導檢查和跟進,我想,若沒有這些人的跟進,我們的措施也只能是一紙公文而已。
我們再來舉個例子,很多企業的目標管理是這樣子的:將總目標先分解到各部門,各部門再分解到每一個單元團隊,團隊再分解到每一個人,于是管理者便心安理得等待目標自然達成,但現實卻都是狠狠的打了管理者一個耳光。因為總目標是結果,將總目標分解得再細,他還是個結果,這個結果是需要人付諸行為去完成的。就比如一塊豬肉是豬肉,你把一塊豬肉切兩半,它還是豬肉,你把豬肉剁碎,它還是豬肉,它變不成肉丸子。組織目標的分解是為了各司其職,明確各個部門,各個個體的責權利,而組織目標的達成則需要各個個體做出過程的計劃,然后實施,最終方能達成目標。
可見,從國家治理,到企業治理,到生活瑣事,不管大大小小的組織,任何事情的執行者都是人,所以管理是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管理只有把人力資源配置好、管理好,獲得最大的價值,才能讓組織目標高效達成。彼得德魯克在《21世界的管理挑戰》一書中指出:20世界管理學的最大貢獻是將體力勞動者的生產力提高了50倍,而21世界管理學的挑戰則是如何將知識員工的生產力提高50倍。
21世紀,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民主化、互聯網化讓整個世界以“十倍速”發展。達成德魯克提出的知識員工生產力提高50倍的宏大目標,必須充分挖掘個人和組織的創造潛能,實現最大化的績效。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包政在自己的著作《重新認識管理》一書中提到:管理者最大的職責是管好人事。企業制度的基本宗旨都需要通過管理者來支撐,從封建王朝到今天,經理人要對下屬的成長包括做好工作、完成績效以及拿到獎金承擔責任,經理人不能培養下屬,不能傳幫帶,不能為下屬的成長承擔責任,公司就沒有管理。通過這種經理人管人事方式,讓大家體現到這個組織是有基本法的、公正的、有公信力的。
管理是為結果負責,是為績效負責,而績效則是由人來決定,人強則事順,人弱則事阻,只有管理者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教練輔導下屬能力,促動下屬成長,管理才能真正高效達成目標。
本文作者:薛斌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