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純電動車中因鋰離子電池引發(fā)的火災事故時有發(fā)生。2021年4月,特斯拉的“Model S”在北美撞樹起火,同年8月,大眾的“ID.3”充電后自燃,通用汽車的“Bolt EV”也在充電時自燃。
電動汽車中使用的鋰離子電池在發(fā)熱或著火時難以熄滅,最壞的情況下可能引發(fā)大火。以“Model S”為例,滅火需要4個小時。電動汽車起火為何難以撲滅?核心問題是鋰離子電池的發(fā)熱和點火機制。
高電壓容易獲得,但安全性要求高
鋰離子電池具有正極為鋰基材料、負極為碳基材料、含有鋰離子的電解液作為電解質,正極和負極彼此分離,同時允許鋰離子在正極和負極之間流動,有隔板防止短路。充電和放電是通過鋰離子在正極和負極之間的移動來進行的。
當連接充電器并通過電流時,正極上的鋰離子通過電解質移動到負極。結果,在正極和負極之間產(chǎn)生電位差,電池被電能充電。另一方面,在一次放電中,連接電動機等需要電能的負載,形成放電電路。負極上的鋰離子向正極移動,電流流動。
由正極、負極和電解液組成的一個飯盒大小的單個單元為電芯,電芯堆疊形成一個重盒尺寸,稱為電池組。
鋰離子的化學性質非常活躍,其單位重量的能量密度是鉛酸電池的五倍以上,是鎳氫電池的兩倍。大多數(shù)電池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使用鋰離子電池作為驅動電池,因為它很容易獲得高電壓,但鉛電池和鎳氫電池使用的電解液是無機的。雖然不易燃,但鋰離子電池使用了易燃有機溶劑,因此在使用時需要采取高度的安全措施。
發(fā)熱和著火是由分離器損壞引起的。
鋰離子電池產(chǎn)生熱量和著火的機制有兩種:物理因素和電氣因素。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如果分隔正負極的隔膜由于某些物理因素和短路而破裂,則大電流會流過短路部分并產(chǎn)生熱量。以此為起點,引發(fā)正負極的活性物質的熱分解、與電解液的反應等各種放熱反應,最壞的情況下,引發(fā)起火和熱失控。物理因素包括生產(chǎn)過程中的金屬粉末等異物,沖擊變形,尖銳物體損壞等。這就是當車載電池因汽車碰撞而受到致命損壞時它會點燃的原因。
電氣因素
電池過度充電和過度放電也會導致起火。特別是發(fā)生過充電時,正極電壓上升,電解液被氧化分解及發(fā)熱。由于這種熱量的產(chǎn)生,隔板燒壞并發(fā)生短路,然后在物理因素的情況下加速放熱反應,導致著火和熱失控。
滅火的唯一可靠方法是“將其泡在水中”
在一般火災中,切斷氧氣供應并冷卻是有效的,但在鋰離子電池中,切斷氧氣供應是無效的。這是因為當鋰離子電池發(fā)熱時,電極的活性物質會被熱分解并釋放氧氣。
讓滅火更加困難的是,即使火災看似撲滅,電池中的燃燒成分也無法完全消除,電池中仍有能量,這通常會重新點燃。火災在撲滅數(shù)小時或數(shù)天后重新點燃的情況并不少見。
由于火災是由這樣一連串的自熱引起的,普通的滅火器很難處理,而現(xiàn)實情況是,安全滅火的唯一方法是大量冷卻電池包。如果判斷電池發(fā)熱不是很嚴重,專業(yè)技術人員可以將部分發(fā)熱的電池拆下,浸入水箱中進行冷卻,但最安全的方法是將車輛浸入水中進行冷卻。
切勿自行滅火,因為這很危險
當純電動汽車或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鋰離子電池溫度過高時,警告燈一般會在行駛時亮起,并限制輸出以減輕電池的負載。在這種情況下,請立即停在安全的地方,如果電池附近有燒焦味或冒煙跡象,請立即離開汽車同時報警。如果它發(fā)生在充電或停車場時也是如此。
不要試圖自己滅火,而要先離開車輛。如果在初始狀態(tài)有滅火器,可能會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其他情況下,滅火不當是非常危險的。此外,如果電池可能因事故等原因損壞,請務必讓經(jīng)銷商檢查。即使當時沒有問題,當電池變熱時,也可能發(fā)生起火或熱失控。
火災事故頻率低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純電動汽車是危險的,有觀點認為,裝載數(shù)十升可燃汽油的汽油動力汽車更危險。事實上,據(jù)報道,以相同里程來看,純電動汽車發(fā)生火災事故的頻率約為汽油和柴油汽車的 1/10。
然而,正如本文所介紹的,鋰離子電池一旦點燃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壞。對于汽車制造商來說,降低鋰離子電池的成本固然重要,但是,提高安全性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