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電動汽車上出現的自燃現象,我認為不論從哪個角度講,自燃肯定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否則也不會被批準上市,更不會成為國家政策的主導產業之一。
那么為什么會自燃呢?我認為在正常水平造車企業的前提下有且只有兩種情況:
1.BMS電池管理系統不成熟,在高壓快充時起火。
2.動力電池遭到了劇烈的撞擊。

第一種情況:快充。
充電時尤其是高壓充電時電池會發熱,高壓快充會使電池溫度驟然升高。此時BMS如不能有效的進行監控,電池冷卻系統不能及時運作,那么電池溫度就會超出鋰電池的最高溫度承受范圍。這種情況下大概率就會起火,而且是極其嚴重的。
那么什么是“BMS電池管理系統”呢?
“BMS”可以理解為電池保姆或電池管家。主要就是為了智能化管理及維護各個電池單元,防止電池出現過充電和過放電的現象,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監控電池的健康狀態。
另外,電池必須在合適的溫度中工作,因此控制電池溫度也是BMS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夏季需要散熱降溫,冬季則需要加熱保溫。電池溫度控制有風冷和液冷兩種方式,而風冷其實是最差最不可取的!

所以與BMS系統架構相關的芯片、算法、傳感器、結構布局……才是整個自燃與否的核心技術關鍵,而這無不考驗著每一個新能源車企的設計能力。
現今國內市場仍然不排除有無良車企用了很差的BMS芯片供應商,沒有成熟的控制系統算法,為了節約成本用電池風冷,那么這些新能源車企造的車基本上都是工業垃圾。因此我們就常常能在新聞里看到起火事件的報道,傷害購車者的信心。同時另外有一些車企在發現自己的BMS系統不成熟,可能有很大起火風險的時候,不做召回處理而是強行“鎖電”,這樣的行為則更是可恥!
了解新能源造車的核心技術和各家車企的造車能力,然后再比較市面上的各款新能源汽車,我們自然就能有好的選擇!
第二種情況:撞擊事件。
我們都知道不論“三元鋰電池”還是“磷酸鐵鋰電池”他們都是“鋰電池”。由于鋰離子的活性很高,所以在受到強大外力的撞擊下,“三元鋰”和“磷酸鐵鋰”都有可能短路或因局部高溫而起火,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就是不可控的,也是非常危險的。
只是相對而言,“磷酸鐵鋰”能量密度小一些,活躍度也低一些,而且耐高溫程度也高一些(磷酸鐵鋰約可承受500攝氏度,三元鋰約可承受300攝氏度)所以在撞擊下磷酸鐵鋰電池的自燃概率低一點。請注意只是說磷酸鐵鋰電池自燃概率低并不是不自燃,所以對于比亞迪的刀片電池最好是不要吹到天上去!
這種突發的撞擊事件是一種意外事件,盡管電池有各種“穿刺”實驗的國家控制標準,但肯定無法考慮到任何環境、任何條件,所以還是有很大幾率會起火。因此在高速行駛時,一定要小心,如果一旦遇到撞擊事故,一定要第一時間離開車輛!

以上就是兩個會引起車輛自燃的原因,一個是車企業的設計能力,屬于“人事”另一種則是鋰電池的特性使然,有偶然性屬于”天命“。
對于新能源車我們應當要有清晰而理性的認識,只要車企的設計足夠優秀,關鍵零件用料充分,就不會出現頻繁的自燃事故,反之,則是標準的"謀財害命"。而我們普通人,更要深入了解其中的核心技術,不要一提到新能源汽車就和自燃聯系在一起,這很顯然是沒有好好做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