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差,從很多生活的細節上可以窺探一二。
01
言寡:謙卑做人,低調做事
謝覺哉《不惑集》中寫道: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謙虛;見多識廣有本領的人,一定謙虛。”
半桶水,晃得最響。
而發大財的人,悶聲不響。
《荀子》中說:“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社會復雜,越是高傲自大,沒有恭敬之心,越容易得罪人,最后吃個大虧。
唐朝詩人白居易,常懷謙卑之心來作詩。
他每次寫好了一首詩,都會先念給放牛娃、老婦人聽。
若是這些人都聽不懂,白居易則反復修改,直到大家都能理解,并且稱贊,才算真正的定稿。
也正是因為如此虛心,白居易獲得“詩魔”和“詩王”之稱。
大海處于低勢,所以容納萬物。
高山靜默無言,因此俯瞰眾生。
02
體勤:執行力,是最頂級的自律
生活中很多人空有思想,缺乏的是說干就干的魄力。
俗話說:“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其實是由一個個微小的單元組成的。
具有明確的計劃,并且把計劃付諸行動的執行力,必將化行動為結果,通往成功之路。
正如村上春樹所說:“當自律變成一種本能的習慣,你就會享受到它的快樂。”
自律不是痛苦的約束,而是實現夢想的捷徑;執行力不是為難自己,而是對自己最大的獎勵。
長期堅持一個習慣,你會發現:你有多自律,人生就有多自由。
堅持不懈的執行力,才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才華。
03
心靜:糊涂是福,看淡得失
心靜了,才能聽見自己的內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人,才能夠坐下來,靜賞花開,靜觀花落。
肚量有多大,心就有多靜;
心有多靜,福有多深。
心靜不靜,和環境無關。
最深的寧靜,來自最寬廣、最喜歡包容的胸懷。
心胸寬廣之人,拿得起,放得下,無意于得失。
作家亦舒在《薔薇泡沫》中說:
“做人要含蓄點,得過且過,不必斤斤計較,水清無魚,人清無徒,誰又不跟誰一輩子,一些事放在心中算了。”
04
腦勤:保持持續學習的能力
聰明來自于思考能力,思考需要思考材料。
決定一個人長期整體思考質量的,決定因素只有一個,就是長期記憶。
很多人畢業之后,就做不到持續學習。
乃至于畢業之后,他的長期記憶里的材料,不會再得到量的增長,也就不可能帶來思考上質的改變。
有效學習,依賴的更是一種能夠維持長時間,持續高強度思考的能力。
王小波說:“人一切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讓身體和思維,長期待在舒適區固然舒服,
舒服的盡頭,卻有著無數的后悔;
學會思考如何變強大,才是結束痛苦的最好辦法。
來源:十點讀書、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洞見、百草園書店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