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步入文明社會之時,為了克服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在口語的基礎之上產生了文字。
而從古至今,文字也經歷了千變萬化的演變,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書、隸書,再到今日的楷書,行書,草書。
體現的不僅僅是中國人文化的韻味,更體驗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從古至今,我們都將文字作為人生進程中的必修科目。
我們總是會講“字如其人”,但是這種認知其實只能算作一種假說,并非證實其真實性。“字如其人”的真正含義卻是隱藏在其背后的。
常言道,字是一個人態度的體現,是行為的端正,重視和認真。
從古至今,練字都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行為,在練字之中體會書法的行滯、曲折,筆法的虛實,緊密,都是一個人“本性”的體現,這也就解釋,為什么有各種字體,有各類書法家,其個性與本性又千差萬別。
其實很多人都誤解了“字如其人”的真正含義,認為一個人字不好,人就存在一定的缺憾。
實際上,字與人之間,并沒有絕對的對等關系,也就是說,雙方無法通過彼此互換來得以定義。
其真正含義是自己的“壓力與速度”的表現與特征,表現了習字者的“個性和能力”。但是字的美與丑,并非判別性格的唯一標準和絕對尺度。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從一個人的字體,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本性,喜好和習慣。從其執筆,入字的方式就可以看出其身上所映射出的“性格折射(Personality refraction)”,而我們通常將這個折射定義為文字所賦予的。
在《筆跡觸覺與心理》一書中,曾將不同人所寫的不同字體進行比較,通過研究調查分析其字體與性格的對應關系。在研究中發展,字的好壞與性格無絕對關系。
在筆跡學中,通過對筆跡特征進行分析,通常導致字難看的兩種心理方面的原因分別是:過渡紊亂和方向隨意。
- 過度紊亂
過渡紊亂指的是字與字之間的邊界感不強,筆畫過渡之時變化幅度較明顯,缺乏相應的節奏感,和筆畫輕重的穩定性。
具有這方面特征的人,在心理方面,通常會存在無法控制自己情緒和行為的特別,面對一些事情,易于焦慮。缺乏時間的規劃感與行為的長期執行能力。
當遇到長期行為之時,做法則缺乏條理性和清晰感,并無長遠目標,將個人目光停留在當前短時期中。
- 方向隨意
方向隨意指的是,不遵循書法的規定與要求,方向變化隨心所欲,變化靈活,結構和筆法的行滯,曲折缺乏固定性,隨意性比較強,易于打破常規,但是漢字是形體復雜的方塊結構,無論筆畫的多少都存在相同大小的方形結構中,這種易于變化的字體,通常也并非會好看。
從心理方面來看,這一類的人通常具有比較強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具有較強的隨機應變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比較強,易于隨字體的改變而改變。
但特征并非定義,單獨的特征無法定義人的特性和個性,也通常會存在同時具有“過度紊亂”和“方向隨意”等多種特征的綜合,其實也展現了其性格的不同點。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在《理解人性》書中說:“在對一個人做出判斷時,我們不能僅被他的有意識的行為和表現操控。
在通常的情況下,他的思維和行為中無意識的小細節,會使得我們更好地了解他的真實和本性。”所以,想要了解一個人,就要看他行為的表現。
想要分析一個人的字體,就要分析其細枝末節的變化,而這種通常被忽視的特點,卻是未受到意識污染和個體心理控制意識暴漏的無意識的行為。
我們可以從字體的表現中,大致看出一個人的“柔性”和“剛性”。如果說性格是一個多維系統,那么字體就是體現多維系統的投影,通過對字體的控制,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注意力、邏輯思維能力、感知力、應變與變通能力。
所以,“字如其人”雖然不能完全表現出其絕對的權威性,卻能夠在細枝末節中去體現一個人的個性和本性。
從而正視“字如其人”的真正含義,字是微觀特征,而這種微觀特征判別一個人的本性是從其外部表現來體現其性格和能力的,并非從字的美丑角度來判別。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