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炫富
周末某金融機構固收部門給員工發了一份內部文件,主題就是強調禁止員工對外炫富。
文件量化了奢侈品的標準,100萬+的車,15萬+的表,5萬+的包,都不允許使用。
也禁止員工在自媒體平臺談論工資、獎金等具體金額,另外文件中有意思的一句是,“不允許因家庭背景等非自身因素產生優越感”。
不得不讓人感嘆,券商的固收部門,造富效應到底是有多強。
而且公司文件特意強調,不要因為家庭背景產生優越感,可以說是相當積極地響應共同富裕的號召了。
行業劃分
感嘆金融機構的高薪待遇的同時,普通人的職業到底應該怎么選擇,才能獲得更大的財富增值?
這就要談到不同行業的生意模式,也就是賺錢的核心要素。
是靠資本,靠流量,還是技術,或者人力。
先說結論,賺錢效應上,資本>流量>技術>人力。
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資本
資本就是簡單的錢嗎?其實不完全是,資本是對資源的“支配權”,通過資源支配來優化和配置社會財富。
有的人不理解,覺得資本就是金錢。那可以設想這樣一個場景,你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身邊有上億現金,但是你不能使用資金來支配資源。
資本說到底還是利用金錢支配資源的能力。
進入資本密集型的金融行業,每天面對的就是資金的周轉,利用資本發現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財富也能夠搭上行業紅利而快速增長。
流量
流量就很熟悉了,互聯網公司就是這種類型的賺錢模式。
我們每天刷抖音、微博、公眾號、小紅書,普通人接觸最多。
流量型行業是普通人最容易接觸,并且財富增長上限很高的行業。
流量行業的賺錢效應,從前段時間部分頭部直播帶貨主播的稅務處罰新聞也能看出一二。
由于中國的巨大人口基數,即使一個產品利潤不高,但乘上足夠大的銷量規模,利潤的絕對值依然足夠大。
普通人對流量行業最熟悉,但怎么通過流量賺錢,還是完全不懂。
因為大部分普通人都是流量內容的消費者,并沒有參與到流量內容的生產、分發、流通等環節。
通過流量賺錢,涉及到利用流量營銷,也就是要加強流量營銷技巧的研究。
至于普通人如何進入到流量營銷的時代變局中,讓自己沾光受益,就需要單獨寫一篇文章來講了。
技術
技術型行業主要是依靠技術研發安身立命,大型的代表企業比如華為、小米、比亞迪等公司。
這類公司看起來更像是制造業,掙得也是辛苦錢。
由于流量型行業市場估值比制造業高出一截,所以總有公司想向流量型公司靠攏。
比如小米一直堅稱自己是互聯網公司,但是市場一直以來還是按照設備制造型公司給市場估值。
人力
最后一種類型,人力型公司主要靠人力資本輸出價值,價值復利效果較差。
但很不巧,這個類型也是大部分公司所屬的類型。
普通人的工作,很大概率也落到人力型行業,就是靠販賣自己的勞動力掙錢。
這里有個誤區,很多朋友覺得自己在高端上檔次的寫字樓上班,有種莫名的優越感。
但從生意本質屬性來看,只要是出賣自己勞動力掙錢,白領其實和工廠的普通工人沒有什么本質區別。
職業選擇
雖然行業無貴賤,但是薪資有高低。
作為普通人,進入財富集聚效應強的行業,個人的努力才能搭上行業的大勢。
但是具體到人,高薪的金融工作門檻或許太高,流量型工作可以說是普通人最容易接觸到的。
這個路徑就是自媒體,也就是學會利用互聯網營銷。
短視頻、文章、圖片、段子,怎么制作能夠吸引到流量。
這樣的能力比日復一日地上班碼字、做PPT更加稀缺。
但也不是非要成為網紅。
而是這個能力越來越成為時代的主流需求。
- end -
更多精彩,點擊關注
歡迎大家評論、轉發、點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