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朋友不知道怎么熬中藥,我每次看診時總是反復叮囑,所以今天把中藥的正確的煎煮方法給大家介紹一下。
干貨可以收藏哦~
方法一(推薦)
1、先用清水把中藥洗一遍,將水倒掉。
2、重新加水,泡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以把草藥泡透為準(塊狀或片狀的藥得泡2個小時)。水量可根據草藥的多少來定。
3、把藥放到火上煮,先用大火煮開,再改用小火煮半個小時即可。
4、最后把藥湯濾出來,分為兩次口服。
方法二
1、先用清水把中藥洗一遍,將水倒掉。
2、重新加水,泡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以把草藥泡透為準。水量可根據草藥的多少來定。
3、把藥放到火上煮,先用大火煮開,再改用小火煮半個小時即可。
4、最后把藥湯濾出來。
5、再加水,同上次一樣大火煮開再改用小火煮半個小時。將藥湯濾出。(即一副藥煮兩遍)
6、將兩次濾出的藥液混在一起,分兩次服用。
煮出來的藥量一般有兩個紙杯那么多就可以了,不用太多。很多人每次喝一大碗,喝得胃都不舒服,這樣不太好。
以上兩種方法,唐代以前都是使用的第一種方法,后來才開始用第二種方法。原因是中藥所用在于氣和味,即中醫所說的四氣五味。
氣即寒熱溫涼,升降沉浮;而味則為酸苦甘辛成(淡)。中藥講究“補瀉在味,隨時換氣”。醫家認為第一遍藥湯氣勝,第二遍藥湯味勝。將兩次藥液混在一起,則氣味更為平和。所以出現第二種煮藥方法。
但也有很多醫家認為這樣不符合古法,因為第二遍藥湯已經沒有什么藥用價值了,所以對這種方法并不贊成。
這些常識大家簡單了解一下就行了。我個人比較喜歡第一種方法,但大家在煮藥時可以靈活一點:
①如果藥量不大,就煮一遍即可,沒必要煮兩遍。
②如果藥量比較大,或者第一遍煮的藥湯太少,就可以加熱水再煮一遍。
③有的人煮三遍藥,這樣不對。
煎藥用什么工具最合適呢?
首選砂鍋,砂鍋材質性質穩定,不宜與藥物中的化學物質結合,而且受熱均勻;其次是陶瓷或搪瓷器皿;不銹鋼或鋁鍋也可以,最好有蓋子。
切記:忌用鐵鍋和銅鍋。
另外準備一把長柄勺子,勺子的大小依藥物多少而定。為啥不用筷子呢?因為勺子比筷子更容易翻底。
該放多少水?
這里有一個原則:補益藥要多放水、久煎、取濃汁;其它藥少放水、輕煎、多取汁。
“補益藥”是指治療身體因臟腑疾病造成的慢性損耗、勞倦外傷或營養不良引起的陰陽氣血津液的不足而致虛的方劑。
也許理解起來很困難,但補益藥有個特征,就是往往包含有這么幾種藥——人參、黨參、黃芪、白術、生地、熟地、當歸、枸杞、麥冬、山萸、肉蓯蓉杜仲、補骨脂等。
如果看到這幾種藥就可以斷定這張方劑有補益的作用,但不一定是單純的補益,往往是攻補結合或通補結合的。
解釋一下,要在充分浸泡以后加水,補益藥頭煎水面高出3橫指,二煎剛剛沒過藥物;其它藥頭煎高出1橫指,二煎沒過藥物。
這里有個前提,就是總水量多于2碗(2碗水相當于一斤牛奶)。如果藥物很少,總水量不足2碗,那就加2碗水,煎到1碗就可以了。
總之,頭煎藥液濃,水要多些,二煎藥液淡,水就少些。
提示:
不要在煎藥中途加水,尤其是時間過半了以后再加水,就只能是稀釋藥湯而已,所以要一次加水加足。開始不好掌握,萬不得已時水多點總比水少點好。
中醫有句古語一藥服滿漿,意思是服藥要服夠量,水太少了藥物作用小。
如果每服藥醫囑是一天服兩遍,要保證每服藥至少煎出2碗水,服三遍則三碗水。
煎多長時間呢?
補益藥頭煎要50分鐘,二煎要30分鐘;其它藥頭煎30分鐘,二煎15分鐘就可以了。
提示:
每服藥要煎兩遍,因為每味藥材的煎出時間不同,煎兩遍才能保證全部煎出。如果煎藥前充分浸泡過,并且煎藥時間足夠,可以不煎第三遍。
現在的藥店都搞一刀切,統統告訴顧客頭煎20分鐘,二煎15分鐘,這是不科學的。之所以這么告訴顧客,是因為該單包的不單包,該后下的就不能后下了,就只能煎20分鐘了,因為行氣藥不耐久煎,所以自己要注意一下。
怎么儲存湯藥?
煎好的藥液就是可以服用的湯藥了,由于沒有添加任何防腐劑,所以時間久了會變質,原則上是當天煎當天服用。
但是每天都煎藥時間不允許,我們可以變通一下,一次煎4-7服藥,把藥液保存在冰箱冷藏室里,7天之內是不會變質的。
服用的時候盛出一碗,在微波爐加熱3-4分鐘或者火上稍微燒開。
提示:
除非有醫囑,否則所有湯藥都不能冷服,每次服藥前都要稍微燒開然后溫度合適了再喝,因為中藥的有效成分都是加熱了以后才能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