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服的人際關系,就像那一勺鹽
食鹽是做菜必不可少的調料,少了它佳肴就不會那么美味,但一旦放多了,就會讓人難以下咽——這就是“食鹽效應”。
再好的東西也需要適量,否則過猶不及,反遭其害。
在人際距離上,適度的分寸異常重要。真正舒服的關系,不管朋友、愛人、甚至家人,都得有點分寸。
對朋友來說,任性太多,早晚會讓人心寒的。
可以關系親,可以無話不談,也可以偶爾耍耍小脾氣。但不管多近,把握好尺度,留點分寸。
對家人而言,父女母子一場,適當放開手,給孩子喘息空間,自己也就沒那么緊張了。
當關系有了分寸,會更舒服,長久不累。 最深沉的愛,最真實的關心,也正是恰到好處的親近。
尊重不同,理解差異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記者在農村采訪獨居的百歲老人時,發現她有個獨特的小習慣:做菜、做湯從不放鹽。
和記者一起吃飯時,便單獨把鹽放在一個小碟子中,方便他蘸著吃。 這樣的行為,既不遷就他人,也不委屈自己。
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
每個人生長環境不同,思維方式、個人喜好也不相同,若只認為自己的喜好就是對的,未免有些太過片面。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 一段長久的關系,應當是彼此包容,我堅持我的喜好,也尊重你的不同。
就像這個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人與人之間,也一定存在差異。
不強求對方改正,懂得彼此尊重,才是與人交往的最佳準則。
別總想著否定別人
朋友梅梅曾經有個很要好的朋友,兩個人愛好一致,也有很多共同話題。
可是漸漸,梅梅發現,這個朋友有個毛病令她十分困擾。 就是,無論她說什么,朋友都習慣式否定。
無論別人說什么都習慣式否定的人,無論再好,別人都會心照不宣地和她拉開距離。
朋友之間的溝通,原本該是傾聽對方的需求,交流彼此的觀點,而不是否定你的想法,質疑你的任何決定,凸顯自己的存在感,表現自己的見多識廣。
一個內心不允許別人比自己好的人,注定交不到真心朋友。
真正的朋友,會在你迷茫的時候指引你,無助的時候鼓勵你,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為你著想。
人際交往,貴在一個“敬”字
人際交往,如果你不會處理人際關系,或者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其實并不用做太多,只要謹守一個“敬”字,修煉恭敬待人的本事。
曾國藩年輕時話很多,喜歡開玩笑,所以在待人接物的時候缺少“敬”字功夫,也無意中得罪了不少人。
于是他經常在日記中說自己“大不敬”,罵自己是“禽獸”。
曾國藩認為對內心而言,應該達到專注、平靜、純潔、一致,不可懷有私心雜念,不可追逐名利,不可三心二意;
對外貌而言應達到整齊嚴肅,不可不顧風紀,不可擅開玩笑,不可自縱失志,這就是待人恭敬。
(文章源于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人民論壇網、十點讀書、洞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新媒體
制片人/楊修雯
責編/王靜 實習編輯/王昕宇
END
世界精彩 盡在掌握
四個重要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