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夏的時與度
立夏度信數(shù):以四月節(jié)為周期率中的空間之度和時間之數(shù),以火德能量之氣依時而至為信
陽歷時間:每年5月5日~6日
黃道位置:太陽到達黃經45度
節(jié)氣序列: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7個節(jié)氣,實為第10個
前后節(jié)氣:古清明,立夏,小滿
立夏,在年度周期律中是四立之一。它的日、時以及黃道位置的數(shù)值,既完整地體現(xiàn)了天地自然規(guī)律的周期律,也為人們提供了“度數(shù)信”中“度”的值與數(shù),天地陰陽能量的五運法則與規(guī)律,無為而治地恪守著空間之度與時間之數(shù),守信而至,從不爽約違時背度。我們人類在體內的修身與在社會中的治事,最需要同步配合天地的就是遵天地陰陽升降之理,順四時之度五運之化,恪守信德與信儀而不移。
天地對于萬物的“道生之,而德畜之”,都是“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是用信德、信儀維系著宇宙道德能量網(wǎng)絡的恒定。時間扭曲之數(shù)、空間扭曲之度的“玄之有玄”波韻能量變化規(guī)律,是天道“德一”能量運動的客觀存在,而人類是否相信宇宙自然是恪守著這種空間之度和時間之數(shù)在進行守信不移的運轉,是否能用自己的信德與信儀去與天地的能量場相應,就決定著自身是否能夠把握住天地運轉對地球萬物的影響力
和作用力,從而實現(xiàn)“順四時之度而民不有疾”。中國的農耕社會文明特征,促成了中華文化是天人合一的修身文化。整個國家社會運行的機制,都與天地陰陽生化和四時之度變化緊密相連在古代,從帝王到百姓都非常重視年度周期律中的四立,立夏節(jié)氣,君臣必然會在皇城的南郊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迎接立夏來臨。
(二)立夏天氣氣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建始,即最初開始建立。對于“假”字,我們需要超越意識當中的常態(tài)認知去認識,分析出它實際所提示的,是“夏”字包含著一種借假修真的本義,告訴人們要通過物相的物候去把握背后五運當中的禮德火炁(氣)能量。正是因為有禮德火炁(氣)能量的運化和禮儀的規(guī)范,萬物才能夠競相生長。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的天氣和氣候差異較大。立夏前后,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qū),從天氣來講是真正地進入了炎熱的夏季,而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氣溫都在18~20℃,東北和西北的少部分地區(qū)這時才剛剛進人春季。立夏為夏時之始,古代是以黃河中下游流域的氣候變化為基準,來分析判斷立夏與夏季的正式到來。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進入雨季,“何處發(fā)天涯,風雷一道賒”。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濕害,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立夏前后,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李多風,蒸發(fā)強烈,大氣干燥和土壤干旱常會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在塞北,這時也還會出現(xiàn)降溫的天氣。
立夏以后,天氣多變。民間以立夏日的陰晴來測一年的豐歉,認為立夏時若能下一場雨是最好的,民諺云“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