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一位自主創業的朋友聊天,我問他,疫情之下公司狀況如何?
他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勉強還活著,疫情無差別打擊,能活著(就是)萬幸。”
像我這位朋友所說,很多企業都沒能撐過三個月。
事實上,就連一些頭部企業,也不得不靠裁員,來節約成本過冬。
全球“鞋王”臺灣寶成集團,由于訂單驟降和復工緩慢,上個月裁掉了其湖北工廠的4000多名基層員工;而從6月起,又給全臺4000多名員工放無薪假。
這還沒完,擁有35萬多名員工的寶成集團,還準備裁掉其越南工廠的30000名員工......
作為耐克、阿迪、彪馬等知名企業的代工廠,寶成集團正面臨無單可做的尷尬局面。
今年第一季度,寶成集團的主業制鞋業務巨虧14.13億元,創下其成立50年來單季最大虧損。
就來很多原本下好的訂單,也因下游企業銷售業績慘淡,被迫取消。
耐克、阿迪們也不想這樣,可現實是,受疫情影響,它們的庫存不斷增加,打亂了原本的銷售計劃。
耐克和阿迪的財報顯示,截止2019年底,耐克全球的庫存貨值高達380多億人民幣,而阿迪的庫存也超過340億元。
在耐克全球四大區中,大中華區一直增長得最快,但受疫情影響,在上一個耐克銷售季度(2019.12.01-2020.02.29),大中華區總營收同比下降4%,中斷了此前連續22個季度雙位數增長的紀錄。
但疫情最早爆發的東亞地區,也是最早走出陰霾的,而歐美,在疫情時間節點上,落后了東亞一到二個月。
目前,耐克在歐美的門店,雖然逐步開始營業,但要全面開放,仍需時日,而它在中國、韓國的門面,已全面恢復。
因此,耐克對于東亞地區的銷售反彈,寄予厚望。
為了激起人們的消費欲望,耐克打出了低價牌,5月下旬,北京的耐克線下門店,推出了兩件6.9折的大幅促銷活動,活動結束后,也依然有滿1000減200的活動。
而線上折扣的力度更大,“618”購物節期間,6折,乃至5折的商品,數不勝數,有些鞋子的折后價,甚至下探到200元區間。
過去,國內運動鞋行業,不同級別的品牌,各有各的價格區間:
耐克、阿迪、彪馬等國際知名品牌,價格基本500元起步,大多數產品在700元以上。
安踏和李寧,價格在300-600元,而匹克、特步、361度,基本在200-500元。
在這樣的價格生態下,各品牌相安無事,各做各的生意。
但現在,耐克為了清庫存,產品價格下探到200元區間,降維打擊,擠占了國產品牌的生存空間。
國產品牌陷入兩難境地:不降價的話,沒人買你的產品,等耐克的庫存清干凈了,你的倉庫里鞋子也堆成山了!
為了維持自己的價格優勢,國產品牌只能硬著頭皮跟著降價,但與耐克這樣的大牌相比,它們的利潤空間并沒有那么高,經不起消耗。
而且,長期低價銷售,也會傷害自己的品牌,要讓消費者相信你值這個價,很難,但要讓他們覺得你不值,卻是分分鐘的事兒。
“A股體育品牌第一股”貴人鳥,總市值曾高達400億元,如今卻債務纏身,身處退市邊緣。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體育品牌寒冬中,如果有更多企業成為貴人鳥,你千萬別意外!
活著,就是萬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