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不約而同的做法,讓很多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其實,汽車從業者都懂,行業真的不太景氣。
行業不景氣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知道的人不多。
為啥車企都在降薪裁員?
因為:這個行業的人實在太多了。
所有的公司降薪也好,裁員也罷,目的其實也就一個:減少人力成本。
現在,汽車行業,大多數企業都在面臨轉型。大數據、人工智能、軟件定義汽車......這些詞要時髦有多時髦(數岳的智車通不就是這種嗎)。
為啥要搞這些?一方面是為了緊跟時代步伐,把最新技術應用到汽車領域,其實什么行業都是這樣;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在人力上革新。
怎么革新?那就是淘汰多余的人,然后招一批專門搞這些新技術的。
當然,企業會事先跟員工說,“我們這個部門想慢慢往大數據方向轉型,你要是有興趣就試試,可以先學起來!”
很多員工有心無力啊,有興趣是有興趣,但還真搞不來這些玩意兒。搞不來自己就只能離開了。
裁員就是這么來的。
繼馬爾喬內預言“未來汽車行業將只有6家公司”、李書福預測“未來世界傳統汽車行業只有2-3家企業能活下來”后,讓市場、汽車從業者最感同身受的一句話。因為歷經快速發展的中國車市,在2018年迎來了28年來的首次下滑,并且至今還處在洗牌、淘汰的階段,一組組的銷量下滑數據可謂是觸目驚心。銷量下滑意味著產品滯銷、產能過剩種種問題的爆發,對于這類結構性失調的問題絕非一次促銷、營銷所能解決;尤其是對于汽車工業這種資本技術密集型的企業,它所帶來的影響,將遠遠超出我們的認知。
國內車市的不景氣有多維度的原因構成,并且全球車市也不景氣,這里有外因也有內因。貿易紛爭、節能減排是一方面;近幾十年國內的商業氛圍、消費模式、創業模型,消費模型,甚至是思維方式都在轉變,從過去以60后、70后為主導,交棒到如今80后、90后,甚至是00后的手中。
所以不只是車市、整個制造業如今都在焦慮,老一輩人認知里的品牌、產品,在新一代人的生活中許多都已銷聲匿跡;人們習慣于從過去總結經驗,但這顯然無法直接告訴我們未來是什么模樣,所以當中國汽車工業50%的企業破產后,真正的競爭才會開始上演;而有關中國汽車工業未來的模樣,就將在這場殘酷、激烈的競爭中逐漸現出端倪。
“二八定律”通常被認為是社會學、經濟學與管理學的法則,其實無論是馬爾喬內、李書福的預測,還是安聰慧的觀點,都印證了汽車工業的發展也遵循巴萊多的“二八定律”。未來只剩寥寥幾家車企,并不會帶來行業的壟斷,反而會刺激行業的快速發展;因為最終消滅“汽車”的物種,一定不會是汽車本身;就像搶走方便食品蛋糕的,不是另一個方便食品,而是消費升級與O2O外賣服務。可中國汽車工業真的會有50%的企業破產嗎?
在乘聯會統計的近100家車企中,2019上半年銷量同比出現50%以上下滑的車企就有二十多家,此外還有許多造車新勢力甚至連同比下滑的資格都還不具備。其實造車新勢力并不特指新興的新能源或互聯網車企,那些人們所不了解的新生造車企業都被統稱為造車新勢力,只是新能源車企占據了絕大多數席位。
汽車行業作為一項資本技術密集型的企業,是典型的投資大、收效慢的重工業行當;汽車工業的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經濟有著許多本質的區別,所以資本推動的一系列造車新勢力的造車邏輯,目前依然處在摸索的階段。隨著車市下行壓力的加大,資本熱度的冷卻,一些重度依賴融資進行產品開發與制造的造車新勢力將會逐漸浮現出資金鏈緊繃、斷裂的問題(2019上半年僅造車新勢力頭部企業融資總額就超過了220億元人民幣,去年同期僅為122億人民幣);所以在這個破紀錄炎熱的夏天,有些企業可能會覺得比冬天還要寒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