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搜狐財經
作者|汪夢婷
近日,證監會發布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新注冊產品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分別不超過1.2%、0.2%,存量基金產品費率也將爭取在2023年底分別降至前述水平。
作為基金公司主要收入來源,管理費下調將顯著影響其經營利潤。東吳證券研報測算,以2022 年業績為基準,費率調降后公募基金行業收入/凈利潤將相應減少 148億元/74 億元,較調整前下降 10%/16%。
對基民而言,降費無疑是利好。以此前較為常見的管理費1.5%、托管費0.25%計算,降費后,基民每年將減少0.35%的費率成本。也就是說,基民每交易1萬元資金,能節省35元。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投資者需要的不是金融產品一味打折促銷甚至價格戰,而是整個市場的健康發展。具體來說,是產品要保值增值、波動性要區間可控、管理費用要合理合規收取。
明星基金降費,每交易1萬元省35元
近日,證監會發布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即日起,新注冊產品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分別不超過1.2%、0.2%,存量基金產品管理費率、托管費率,也將爭取在2023年底分別降至前述水平。
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將全面優化公募基金費率模式,穩步降低行業綜合費率水平。
頭部基金公司紛紛發布公告,將旗下存量主動權益類產品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分別降至 1.2%、0.2%。目前已降費的基金公司包括易方達基金、匯添富基金、廣發基金、嘉實基金、華夏基金、富國基金、南方基金、中歐基金、博時基金、興證全球基金等。
據不完全統計,本次調降涉及到的主動權益產品逾千只。以易方達基金為例,公告顯示,包括張坤旗下易方達藍籌、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等規模較大的明星基金在內,共有90只基金費率下調,其中有81只為主動權益類產品。
圖源:易方達基金公告
對于基民而言,降費無疑能夠降低投資交易成本,提高收益率。以此前較為常見的管理費1.5%,托管費0.25%計算,降費至1.2%、0.2%后,基民每年將減少0.35%的費率成本。也就是說,與以往相比,基民投資1萬元資金,能節省35元。
2022年,公募管理費收入占行業營收 83%,其中主動權益基金管理費占營收 42%,若下調權益產品管理費費率下調,將顯著影響基金公司經營業績。
東吳證券研報預計,以 2022 年業績為基準,費率調降后公募基金行業收入/凈利潤將相應減少 148億元/74 億元,較調整前下降 10%/16%。
部分主動權益基金業務占比較高的基金公司受影響更大。據東吳證券測算,中歐基金、前海開源基金調整后凈利潤將減少3成以上,廣發基金、東證資管、銀華基金、大成基金凈利潤將減少2成以上。
圖源:東吳證券研報
此外,基金降費將對渠道、券商業績產生負面影響。據東吳證券研報, 以50%的尾傭比例進行測算,預計三方渠道尾傭收入將下滑74億元,降幅約10%。
參控股基金公司對于券商的業績貢獻將有所下降,導致證券行業歸母凈利潤下降 0.7%;管理費率調降或致券商席位租賃收入縮水,預計上市券商席位租賃收入將下降 17%,受此影響,上市券商營收/歸母凈利潤預計分別下滑 0.6%/0.9%。
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價格策略難以成功
在業績遇冷以及“限薪令”下,今年證券行業已經歷一波降薪潮,多家大型券商高管已帶頭降薪。
未來,基金公司是否將“降本增效”?基金經理薪酬會隨之下調嗎?
京師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陳振輝表示,基金公司在降費之后可能會采取其他措施來增加效益,比如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等。
“對于基金經理來說,降薪潮可能不會出現,因為他們的薪資通常與基金規模和業績掛鉤,而不是與費率直接相關。”陳振輝表示。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基金降費將加劇行業“馬太效應”,頭部基金公司規模擴張,小型基金公司生存更為艱難。
陳振輝對搜狐財經表示,降低費率可能會增加行業競爭,使得一些規模較小的基金公司難以生存,加劇行業集中度。另一方面,降低費率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基金投資,促進行業的發展。
“小型基金公司可以通過提供特色化的產品、提高服務質量、加強品牌建設等方式來謀求發展空間。同時,他們也可以通過與其他機構合作、尋找新的市場機會等方式來尋求增長。”陳振輝建議道。
東興證券研報認為,在當前市場持續波動, 基金業績低迷的背景下,公募基金降費有望一定程度改善基金發行及銷售低迷現狀,成為基金發行及銷售回暖的一劑“良藥”。
不過,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對搜狐財經表示,“公募降費打折與薄利多銷二者因果關系被倒置了。”
陳佳認為,真要實現促銷的結果,靠降價策略拉動的思維其實是錯的,往往會適得其反,因為公募基金產品和客群的特點根本不支持降價促銷。
“投資者需要的不是金融產品一味打折促銷甚至價格戰,而是整個市場的健康發展。”陳佳表示,具體而言,是產品要保值增值、波動性要區間可控、管理費用要合理合規收取,更要在產品提質增效的同時加強權益保護,提升產品營銷策略的透明性和公開性。
陳佳認為,機構如果只是乘著國家戰略的東風,順勢減費的同時在轉型和創新上躺平,一味靠營銷策略去刺激客戶群體,指望靠價格來換市場,那么今年國內電車市場價格戰就是前車之鑒,充分說明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價格策略是注定不會成功的。
“簡言之,金融機構必須向自主創新、向數字化轉型和業務轉型、向基礎管理體制增效,去要效益要市場要業績。”陳佳總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