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受到疫情、新技術發展的諸多影響,各行各業市場競爭不斷加劇,企業數字化轉型大勢所趨。形勢之下,更多企業加入到數字化轉型的大軍中,開始更加注重數據管理和數據安全等問題。
這其中,中國CDM市場應勢發展,在國際權威調研機構IDC發布的《中國副本數據管理(CDM)市場份額,2021》報告中,2021年中國CDM市場實現同比50.1%的高速增長,遠超國際平均增長值。從未來發展看,IDC預測中國數據復制與保護市場在未來五年將保持13.3%的年復合增長率(CAGR)。
CDM作為國內新興市場何以實現高速發展?這條賽道上又有哪些加步快跑的優質企業?
01、盤活“暗數據”
現代化企業運轉,勢必會產生大量數據。
從2017年到2022年,我國數據產量從2.3ZB增長到8.1ZB,截止2022年我國數據產量位居世界第二;同時我國數據存儲量達724.5EB,全球占比達14.4%。
海量數據的產生,讓很多企業不得不直面數據管理的痛點:數據量激增讓企業倍感壓力,數據管理問題一時難以解決,數據安全問題更加嚴峻。
對于正在轉型中的企業來說,如何將數據使用好、管理好,是未來能否在數字經濟時代存活的基礎保障。如果連數據都管理不好,不僅效率底下,甚至可能為企業帶來巨大損失。受到疫情影響,越來越多企業將核心業務轉移到線上,例如互聯網醫療、數字教育等變得愈加重要,因此數據的價值更加凸顯出來,企業開始加大對數據的保護。
這些原因共同加劇著企業的數據安全和管理需求,與此同時,我國出臺了系列數據保護政策,進一步推動了我國數據恢復和數據副本管理市場的興起。
據IDC研究發現,數據傳輸、擺渡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推動CDM解決方案類產品與數據安全解決方案的融合已成為大勢所趨;在數字化轉型和云技術落地的過程中,數據遷移和歷史備份數據接管的需求越來越多,需要CDM技術幫助兼容適配新型應用數據源,幫助企業完成副本數據管理工作,并進一步實現數據變現。
需求下快速發展的CDM市場,究竟是做什么的?它的重要性體現在哪兒?
概括來看,CDM是一種副本數據管理,這種新興數據管理技術,是以“原格式”(Disk Native Format)、“活躍黃金副本”(Live Golden Image)和虛擬副本服務(Virtual Copy Service)為特征顛覆了傳統備份方式,稱之為“備份現代化”。
以每天與數據打交道的金融機構為例,機構的數據信息價值巨大,備份系統中一般保留著甚至幾十年的原生數據副本,可見備份系統是不可缺少的數據資產。但過去幾十年的主流備份技術,一方面沒有明顯的技術突破,另一方面由于備份數據僅用于重大事故的恢復,其數據價值在平時難以凸顯,時間久了便成為被忽略的暗數據。
而隨著CDM技術的誕生,顛覆了過去沉默的舊備份系統:“原格式”讓備份數據可以直接使用,“活躍黃金副本”讓不同時間序列的數據通過“虛擬副本服務”派生出許多虛擬副本可以“活用”。這讓企業的海量數據被瞬時激活,成為真正的有效數據,而不是放在角落中無人問津的“歷史資料”。
這些敏捷有效的數據,不僅保障企業數據安全,也讓企業重新擁有隨時可以調用的強大數據庫。因此,全球第一家信息技術研究和分析公司Gartner,將CDM定義為加速雙模態IT的數據管理技術,其中雙模態指的是“敏態”和“穩態”。
CDM的作用并不止于數據備份管理,英文名稱中”Cloud Data Management”意為云數據管理,可以實現多云環境下的數據保護、數據副本管理和敏捷數據等多種服務。
2014年,外資CDM企業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對于這項新技術,很多國內企業剛開始時并不買賬,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內對CDM的功能都存在質疑。“市場上甚至一度在爭論,CDM究竟是不是備份這種問題。很多企業以為CDM是數據備份的高級功能。”云信達科技創始人張兵告訴i黑馬&創業家,好在如今國內市場對CDM的認知已達成共識,CDM當然是備份,但備份只是它的基礎功能而已。
來到2017年,中國本土公司開始在CDM市場展露頭角。雖然起步較晚,但這項新技術如同深水炸彈般,在本土市場的“威力”逐漸顯現。其不僅市場增長速度快,而且技術迭代也快。“國內CDM市場的發展速度,是常規數據技術工具市場增長率的4-5倍。”張兵提到。
據IDC《中國副本數據管理(CDM)市場份額,2021》報告顯示,除了數據備份之外測試數據管理、供數、大數據等,CDM進入多個應用領域,市場需求呈現多元化。IDC還強調CDM技術在數字化轉型上的作用,“副本數據管理(CDM)作為數據復制與保護解決方案中的關鍵技術方向,可以幫助企業組織機構重塑數據管理架構、提升副本數據價值利用率,加速數字化轉型”。
顯然,在經過了近六年的快速發展與迭代,在進入數據安全保護時代之后,CDM副本數據管理,已經從部分企業的“高端選項”,變成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02、領跑CDM
高速增長的CDM本土賽道上,不乏沖出來的黑馬企業。
在IDC的《中國副本數據管理(CDM)市場份額, 2021》報告中,除了中國本土CDM市場增速表現亮眼,還有一家企業領跑該賽道。報告強調,“云信達在2021年中國CDM相關市場份額為29.4%,同比增長67.5%,市場占有率和增長率雙料第一”。
報告還陳述了云信達在中國CDM市場的引領開創表現,以及鮮明的CDM產品特色。作為一家面向企業現代化數據基礎設施提供CDM云數據管理產品的廠商,云信達是本土CDM市場最早一批創業者。其創建于2015年,但在2017年便已實現盈利。
創建之初,云信達創始人張兵,憑借多年在國際傳統備份廠商的工作經驗,已經看到傳統備份的弊端。2016年,全球最具權威的IT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Gartner發表的《CDM加速雙態IT》報告中,再次指出CDM在雙態IT系統中的優越性。這更加堅定了張兵帶領云信達聚焦CDM技術升級的決心。
彼時耳邊也充斥著不同的聲音。包括模仿國外CDM市場,瞄準中小企業;做傳統備份緊抓大企業客戶等。但經過深度思考,一方面傳統備份是已有技術,另一方面作為創業公司在已有市場中競爭優勢有限。最終站在技術革新的十字路口,云信達選擇了未知的創新路徑:面向新型技術路線,從一開始就專攻最先進的CDM技術。
明確公司的技術和發展方向之后,云信達搭建CDM研發團隊,推出具有自主產權的CDM產品。在服務客戶上,云信達并沒有將更容易著手的中小企業為目標,而是轉向要求更高、更為嚴謹的大型企業。
如今云信達主要為金融、運營商、高端制造、能源、政府五大領域的大型企業,提供從數據保護到數據管理、數據服務全生命周期的數據資產管理。并且擁有200+大型企業客戶,包括中國人民銀行清算中心、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北京銀行、恒豐銀行、廣東農信、華泰證券、監控中心、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
作為本土CDM廠商,云信達如何拿下國內大型企業客戶?又如何為他們提供服務?
首先,任何成功的企業,都要趕上時代的東風。對于云信達來說,這股東風有兩個含義,一來,其所在的CDM賽道,看似是未知領域,實則是正在迎頭直上的必然趨勢;二來云信達趕上了“信創”與國產替代的加速期。
如今大家對“信創”領域已有所了解。事實上,信創的全稱是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這個概念最早于2016年被提出。據了解,這一年,24家專業從事軟硬件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的國內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并將其命名為“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作委員會”,該委員會簡稱為“信創工委會”,也是“信創”一詞的最早由來。
近年,我國信創行業處于發展的上升期。而隨著我國數字化轉型的到來,一方面國家對于數字經濟、信息安全等發展愈加重視;另一方面國產替代的需求越來越大。政策層面,國家也不遺余力的推動信創發展,據2022年九月發布的相關文件明確要求,至2027年全國央國企要100%實現信創全替代。
這勢必加大國產替代的采購需求,也為云信達這類優質企業帶來了機遇。
以云信達服務的建設銀行為例,張兵告訴i黑馬&創業家:“建行的客戶會要求,在選擇合作的時候,不能只考慮近兩三年,必須要考慮到五年以后。很顯然,他們是在選擇未來前瞻性的路線。”
這也恰恰說明,雖然國外的CDM技術發展更快,但國家正在引導國產化路線。從趨勢來看,CDM這種新興技術路線才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其次,風口之上也要有自身的硬實力。對于云信達來說,技術創新與服務是企業立足的根本。在產品層面,經過近八年的發展,其經歷了從新一代數據備份到多業務場景,再到創新架構三個階段。
云信達內部CDM產品歷經四代演進,從 CDMone Product 升級為 CDMone Platform,提供一站式混合多云數據管理平臺。尤其云信達 eCloud Data Master V4 產品線,是面向數字化轉型的企業數據資產基礎設施管理套件,經由統一的 CDMone Platform 內置平臺提供對外產品服務。其橫跨數據中心和云平臺,可以為大型用戶提供企業數據災備保護、開發測試數據敏捷合規、數據資產管理洞察等全方位的數據管理功能。
以建設銀行為例,作為國有大行,此前他們在數據管理方面的合作商,是一家叫做Veritas的國外數據廠商,而且這家廠商是做傳統備份產品的公司,研發的并不是CDM技術。之所以選擇和云信達合作,“他們要按照國家政策的要求,加快信創的轉型。”
在建行原有的架構中,管理9種國產數據庫并進行數據保護,必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面對這么龐大的數據與如此高的管理要求,云信達幫助建立起混合云架構,確保將數據服務做到敏捷化,以全局思維,達成基礎數據資源管理的全面拉通,為建設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既有韌性又有張力的現實和未來競爭力。
何為韌性?“韌性就是幫助客戶把數據備份以及數據保護的綜合資源管起來了,確保數據安全。數字化轉型一定要有韌性,不要跑得快了,產生很多的應用是五花八門,但是花拳繡腿,一用就散架了。”何為張力?“是把數據資源管理拉通后,可以去擴張很多不同的應用場景,讓客戶獲得綜合回報,確保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可見,云信達不僅可以幫助大型企業實現備份的現代化,“我們已經改變了用戶的投資方式、業務流程甚至是組織結構,連人員崗位的設置我們都改變了,這是全方位的創新引領。”張兵告訴i黑馬&創業家。如今它與多個行業500強標桿客戶合作,并且引來資本的青睞。在2021年,宣布完成億元的B輪融資,由SIG海納亞洲領投,中南投資、南京高新創投跟投,在持股東聯想創投繼續跟投;在今年上半年,又完成6000萬元B+輪融資。
顯然,資本市場看好云信達在CDM領域的綜合競爭力,并選擇持續押注。這背后也凸顯出云信達的多重優勢。
03“備戰”窗口期
從技術路線來看,云信達的雙引擎產品可以兼容傳統技術與新技術。“老的技術路線,很難去適應新的技術路線了。在現有信創環境下,引入了很多國產化的新操作系統、芯片、數據庫、云平臺等,從數據保護和數據管理角度看,我們需要對它們都能夠做到廣泛的適配。”為了適配信創環境,張兵帶領云信達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目前也取得了明顯優勢。
在技術創新上,“我們的產品架構形成了面向未來的多層次架構,很多同行產品是一層架構的。架構的演變,在時間和技術上的門檻非常高,我們目前的CDM架構,至少領先同行4-5年。”從長遠發展來看,云信達早已步入國內CDM賽道的第一號種子選手,不僅在技術與認知上領跑國內同行,甚至在特有的技術領域已經超過美國同行。
能夠拿下TOP級客戶,與云信達的精英化團隊有密切關系。早期云信達就聚集了一批行業精英,大多是來自華為、騰訊、阿里等平臺的資深研發專家和架構師,服務過中國最先進的大B企業客戶。“團隊要走的是精英化、精細化路線,達到一個平衡的完整性”。
這些都促成了云信達在行業內的領先位置。但要幫助很多大中小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卻依然任重道遠。
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難點有哪些?
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共識,但很多企業和政府仍然需要一個認知轉變的過程。為了加速認知轉變,云信達也自愿肩負起市場教育的責任,去年疫情期間,組織了國內幾十家頭部金融機構和大企業,編寫了170頁的《副本數據管理(CDM)白皮書》,為全面了解CDM技術,提升數據管理能力提供系統性素材和指導材料。“需要完成從投資信息化基礎設施到投資數字化的管理技術認知的轉變”;此外還存在急于轉型的問題,錯把大數據應用當成數據管理基礎設施,不僅無法實現對基礎數據資源的有效管理,反而制造了管理的困擾,面臨巨大的數據泄露風險。“基礎打不好,像在沙灘上建一棟華麗的建筑,給投資和管理造成的復雜度和難度終有一天會有不可承受之重。”張兵認為。
而在數字化轉型的決策中, “CDM是唯一的集合規和敏捷為一體的高維度數據管理基礎設施,政府和企業不能找到比CDM更好的替代品。”雖然困難重重,但張兵強調,“我們已經在國家級的數字經濟底座實現了能夠滿足多數計算架構的原格式、高維度數據資源的有效管理和價值呈現,而政府和企業的數字化的下一個10年必將成為CDM進入中心視野并高速成長的十年,因為數字化建設圍繞數據資源,它形成了一個大的短板,同時也是非常大的商機”。
作為數字化的主力軍,云信達目前主要為大B(企業)、大G(政府)端的客戶提供服務。除了金融等大型企業客戶以外,近年中國各級政府在信息化基礎上積極謀求數字化,可以說中國政府的數字化需求不亞于金融企業,明顯超越其他國家,目前政府部門正牽頭打造幾大數字經濟底座。作為中國數字經濟底座的基礎人口信息平臺,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口信息數據量遠超任何一家金融機構,張兵透露,云信達CDM承擔了這項“國之重器”的數據保護與管理的重任,頂住了無與倫比的大數據量考驗,為國家級的數據管理提供支撐。
顯然,CDM在數字化進程中將扮演重要角色,也將會是機遇與挑戰并存。那么,CDM未來的市場發展方向如何?
根據對市場的深度觀察,張兵認為,第一,信創雖然存量市場,卻在備份數據上有著高速增長的需求,該行業中可能呈現陡然的增長曲線;第二,在大量數據管理場景中,將產生副本數據”敏捷使用“的需求;第三針對企業的多云分布與管理,云數據管理也將成為重要的應用方向;第四CDM作為企業、政府具有合規性的高維度數據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數據管理基礎設施優勢,這就意味其將成為政府企業數據管理的底座,即三位一體數據管理基礎設施定位,這其中也將誕生巨大的市場。
這些發展機遇中,或許最先到來的將是信創行業的增長窗口期。在2027年之前,”信創在兩三年內將出現一波很大的行情。“張兵預測,”對于我們這些參與者來說,要儲備足夠的資源,迎接這波市場機遇。“
作為本土CDM行業的排頭兵,云信達要幫助信創行業的用戶們打一場隨時會到來的硬仗。
如何帶領CDM走向更廣闊的大眾視野?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下,“珍惜信創的窗口期,鞏固技術壁壘,幫助用戶擦亮眼睛,不要走彎路。”正如張兵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