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辦,云計算開源產業聯盟、云原生產業聯盟、云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支持的“云原生產業大會”在北京成功舉辦。
近千名頭部企業技術負責人、云原生生態領軍企業代表、技術專家、開源社區貢獻者共同出席了此次大會,探究云原生發展方向、見證云原生發展階段性成果、分享云原生應用先進經驗。時速云容器云平臺架構師魏巍受邀參加此次大會并以“微服務牽手服務網格”為題做出分享。

微服務牽手服務網格
新基建浪潮下,云計算等基礎設施成為重中之重,而最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數字產業”,再次凸顯云計算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作為下一代云計算,云原生已經成為提升云計算使用效能,推動企業深度上云用云的關鍵支撐,成為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云原生產業保持了強勁發展態勢,年均增速超過30%。與此同時,微服務架構成為目前業界的主流架構模式。據IDC預測,未來80%的工作負載將轉移到微服務,或由微服務創建。微服務架構的優勢很明顯,它使得應用中各個組件可以獨立開發、測試、部署、升級,以及彈性伸縮,應用的局部迭代升級變得更加容易,但微服務的出現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微服務改造后應用的拓撲結構更加復雜、服務之間的交互穩定性降低、一個服務的故障可能會影響調用鏈上其它服務,形成雪崩效應;在微服務架構下,應用內模塊間的調用需要通過網絡調用來完成,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此外,服務間調用的故障排查也更加復雜。在這一背景下,服務網格應運而生。
服務網格本質上是一張負責微服務之間通信的網絡,它將服務治理能力與業務開發解耦,使開發人員更專注在業務開發與創新上。同時,這種無侵入的治理模式,允許應用開發者選擇最合適的語言;而將服務治理能力下沉到基礎設施,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人去做,治理能力的迭代更新也可以不依賴于業務,更有助于雙向的驅動創新。
服務網格在企業內的應用
企業利用服務網格技術可以解決環境復雜、交叉以及內部服務調用的安全問題,擁有統一的服務治理能力、對企業內部業務系統狀態的觀測能力、服務灰度發布能力,同時解決遷移到網絡對已有系統造成的影響,降低服務治理帶來的應用開發成本等。
但因存在業務系統復雜、一次性接入風險高、同一服務多協議注冊、歷史遺留系統無法重新構建等問題,國內服務網格的落地還處于早期探索階段。服務網格在企業內的應用都是從非核心業務開始的,真正做到核心系統生產上線的寥寥無幾。
作為專業的云原生應用及數據平臺服務提供商,時速云是最早將服務網格應用于頭部企業核心系統的廠商之一,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以大家保險為例,時速云基于服務網格技術及企業自身需求,對大家保險核心系統進行全面服務治理改造,打造高度穩定的分布式支撐平臺。
時速云分布式支撐平臺通過對多種服務框架以及容器與虛擬機等部署方式的支持,方便了存量業務系統的接入,通過平臺提供的服務治理能能力,實現了業務產品在各渠道的快速上架,快速定義營銷活動和組合,快速完成出單等業務流程,對外提供了及時可用的服務,同時沉淀研發技術服務能力,形成大家保險企業特定的數字化管理平臺。
平臺上線后,先后對接多個核心業務系統,并在首季營銷中分布式服務框架經受了流量洪峰的考驗,通過全鏈路拓撲告警與監控,熔斷、限流與降級等技術保障了業務服務的穩定運行與高可用。
目前,時速云分布式支撐平臺已在保險、能源、通信、交通等各行業企業客戶的生產環境中獲得應用。在服務企業客戶中,時速云發現國內服務網格落地項目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如針對企業實際場景的定制化改進,針對特殊通信協議的擴展支持,對已有多種微服務框架的平滑接入及整合,虛擬機部署服務的接入,對性能的持續優化等。
此外,據魏巍介紹,由于業務的復雜性,往往很難一次性將所有相關服務接入服務網格,這就需要產品支持服務的逐步、平滑接入方式,也就是支持業務服務部分在網格外、部分在網格內,從而實現分批接入的目的;同時需要提前準備各種可能問題的應急響應預案,以便在生產環境運行中出現問題時能及時處理,最大程度降低可能存在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