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彥飛,授權轉載發布。
年輕人對美食的熱愛,正在互聯網內容社區中被發現與滿足。
當2020年的疫情阻礙外出就餐,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學習做飯,美食內容也經歷了需求爆發期。
在供給側,越來越多的素人和明星主播投身創作大軍。小紅書、抖音、快手、B站等內容社區的美食類視頻日趨豐富,在流量和活躍度中的貢獻占比提升。
抖音和快手存在大量的“吃喝玩樂”內容,其中“吃”涵蓋了做飯、探店、試吃、品鑒等多個細分類別,聚集了大量創作者。
小紅書的美食內容也在近一年被頻繁看見。一個例子是,演員尹正入駐后,憑借減肥食譜“尹正燜菜”多次出圈,在微博、豆瓣等網絡社區引發二次討論和擴散。4月8日,“尹正燜菜”登上微博熱搜TOP10。
資料顯示,美食已經成為小紅書第三大品類。
不過這一波美食內容爆發的紅利,主要受益者是小紅書、抖快、B站這樣的綜合內容社區,而下廚房等美食垂直社區并未吃到太多蛋糕。
綜合取代垂直,泛化內容取代細分內容,已成為在線社區發展的大趨勢。
A
美食內容因疫情而爆發,卻沒有因為疫情受到控制而結束。
根據網易發布的《2020新冠疫情消費者行為態度影響與趨勢報告》,疫情期間,89%的受訪者比平時花費更多時間做飯。
在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外出吃飯也得到恢復。但在后疫情時代,仍有超60%用戶每周做飯超過5次,并養成了在線上觀看美食內容的習慣。
易觀5月26日發布的《中國美食內容消費用戶洞察2021》報告指出,48%的用戶會因為受到抖音、小紅書等美食內容激發而下廚。
與上一代人相比,年輕人更加依賴于內容平臺,他們喜歡自我表達,樂于分享美好事物,做菜之后拍照、修圖、曬朋友圈成為“標準動作”,基于美食的社交需求強烈,美食消費的決策鏈條被重塑。
傳統的決策鏈路是,消費者有了做飯的需求,就會去查閱菜譜APP,下廚做飯、吃飯。整個鏈條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這就讓美食垂直內容APP長期囿于工具定位,難以打破邊界。
但對于年輕網民而言,“做飯”重在分享而非果腹。他們往往首先被小紅書、抖音等內容社區的美食內容“種草”,烹飪美食、在社交媒體上曬出,得到積極反饋,從而進一步激發做飯熱情。
根據易觀的調研調查,在烹飪美食的過程中,年輕人最看重的是“獲得被認同的滿足感”。互聯網日益割裂和孤島化,這種來自他人的情感慰藉,正取代“吃”成為美食的最大價值。
可以看出,年輕人下廚的一大驅動力是“社交”,UGC內容則是這種社交需求的載體,成為美食消費決策鏈條的關鍵一環。
易觀報告顯示,超過75%的90后用戶會在社交網絡分享美食內容,微信/QQ、微博和小紅書是他們最喜歡使用的前三大社區。相比之下,美食垂直APP的熱度則要低不少。
小紅書、抖快、B站等之所以能夠擠占垂直美食社區的空間,泛化內容帶來的強社區屬性是關鍵因素之一。
以小紅書為例,大量UGC內容生產者持續產出美食內容,除食譜外覆蓋了品鑒、探店、打卡、評測等眾多細分品類,更加豐富和多元,從而讓用戶停留更多時間。
用戶在觀看美食內容后,可以在平臺內外進行分享,并與創作者進行互動。這種良性反饋是對創作者的重要激勵,進而帶來更大的發布量和內容消費量,形成正向循環。
相比之下,美食垂直內容APP雖然也想做社區,但仍然圍繞“下廚”場景提供專業菜譜等功能性服務,社交屬性和社區氛圍仍屬于軟肋。
根據易觀調查,72%的用戶經常在綜合內容平臺觀看美食教程內容,而選擇傳統垂直美食社區的只有36%。而分平臺來看,小紅書成為用戶使用率最高的美食菜譜內容平臺,占比53%,遠高于美食垂直社區。
B
在嘗試滿足年輕人對美食內容需求的過程中,快手、B站、小紅書等綜合內容社區都懷抱著成為“超級社區”的野望。
中國互聯網發展至今,已經進入到存量競爭時代。微信、美團等基于服務的“超級APP”的地位已經清晰,而基于內容和興趣的綜合內容社區,蘊藏著產生“超級社區”的機會。
“超級APP”把盡可能多的功能匯集在一個APP里面,滿足了用戶縮短使用路徑的需求,從而創造更大價值。相對應的,“超級社區”讓用戶從一個入口獲取盡可能豐富的泛化內容,相當于整合多個垂類社區,在內容多元化上具備天然優勢。
泛內容社區的內容越豐富,就會吸引用戶停留更長時間,進行更多互動;這又反過來吸引和激發創作者的熱情,為社區貢獻更多內容,由此建立社區生態。
以小紅書為例,從最初的購物、美妝開始,小紅書一直圍繞“有用性”做產品,社區的內容品類一直在不斷泛化,美食內容的急速擴張,也使它正打破外界的刻板印象。
內部人士透露,很多用戶把小紅書當美食搜索引擎用。喜茶一出新品,小紅書的后臺搜索量就大幅增高。“有用戶搜索探店筆記,發現更多好吃好看的美食打卡點,也有很多人在這里搜索點單攻略和隱藏菜單。同時有更多人在小紅書尋找菜譜,在家中復刻美食。”
小紅書的內容打法是,“看到哪里的生態長出新芽了,平臺就去松松土、澆澆水,而不是指定誰要長成參天大樹”。換言之,平臺更看重整個內容生態的繁茂。
2020年,小紅書美食品類消費DAU一度超過美妝,上升至第一大垂類;全年美食筆記發布量同比增長230%,是整個社區增速最快的品類之一。
除此之外,社區筆記中的教育內容同比增長400%,科技數碼增長500%,運動健身增長300%,社區內容品類不斷泛化。
內容泛化的同時,小紅書的人群也在泛化。根據易觀發布的最新報告,2020年小紅書美食品類男性發布用戶同比增長254%。而整個社區,男性用戶的比例接近30%
C
對于資本而言,內容和人群的破圈與泛化,意味著社區產品有用了更大的用戶增長潛力,也就擁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股價一路上漲的B站,吸引投資人的正是其內容與人群的破圈。當B站UP主何同學、羅翔等從平臺爆紅,“上B站學習”開始被認知,再加上明星與電視劇內容快速發展,投資者意識到B站的人群已經不再只是“二次元”,而是“年輕人”群體。
快手今年1月赴港IPO時,掛牌首日大漲193%。其散戶超額認購倍數高達1200倍,遠超小米上市時的9.5倍,以及美團的1.5倍。
快手被資本市場認可,更大程度來自于對快手實現人群破圈的肯定。隨著大量明星的入駐,以及文娛、游戲等內容的增長,快手被認為開始獲得更年輕更潮流的用戶。
小紅書之所以開始受到市場的關注,同樣是人群泛化的事實開始被市場接納,旅游、美食、泛知識、科技數碼、體育等品類帶來的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甚至低線城市用戶的涌入,使社區的增長進入了新空間。
相比之下,傳統垂直社區卻日漸式微。即便最頭部的美食垂直社區,據業內人士透露,其DAU仍然只有一兩百萬,遠低于綜合內容平臺。而小而美就意味著目標用戶群有限,再面臨綜合內容平臺的流量虹吸,輿論難免質疑。
事實是,母嬰社區寶寶樹與B站同期上市,股價卻從8港元下跌至1港元左右,市值僅21億港元。尚未上市的垂直社區中,要么商業化前景存疑,要么已經有較長時間未披露融資進展。
同路不同命,是綜合社區與垂直社區的命運分野。
字母榜一向認為,內容生態是當下互聯網競爭的主陣地,但請注意是內容生態而非內容,光有內容,沒有完整的生態,是不足以在競爭激烈的中國互聯網產業中站穩腳跟的。
在此背景下,綜合內容平臺圍繞“云做飯”對年輕網民展開新一輪爭奪戰。戰局雖未結束,但走勢卻逐漸明朗,綜合泛內容社區的虹吸效應和社交價值,正在被市場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