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財事匯》吳悅
2023年上半年已經收官,各大公募基金的“年中考”成績也已出爐。
今年以來,A股大盤指數總體弱勢,但從科技股、AI、中特估到近期的汽車產業鏈等行業板塊,以及造船、白酒等行業復蘇概念,結構性熱點層出不窮。而結構性行情的另一面卻是前兩年大熱的新能源、醫藥、芯片半導體等行業的“冷遇”。
公募基金中,主動權益類基金的業績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這種行業的冷暖不均,業績也由此呈現分化態勢。特別是對于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偏股型基金來說,基本上只有選對賽道,才可能獲得較好的收益,要是所管理的基金定位于一些非熱門行業或概念的,那就是明星基金經理們也無能為力。因此,今年上半年也是不少明星基金經理走下神壇的一段周期。
此外,在股票及基金市場整體處于弱勢行情時,一些基金產品或遭遇巨額贖回,或觸發其他基金合同終止條款而不得不清盤,這也是整個基金市場中殘酷的那一面。
股票型基金冰火兩重天
據Wind數據,在3004只開放式股票型基金中(剔除成立時間不足半年的產品),截至今年6月30日,凈值取得正增長(含增長率為0)的為1462只,占比48.67%。凈值增長率最高的接近翻倍,但也有一半以上凈值出現下滑,跌幅超過10%的有317只,占比10.55%;超過20%的有18只,占比0.6%。
開放式股票型基金凈值漲幅TOP20
開放式股票型基金凈值跌幅TOP20
從這個基金凈值漲跌幅排行榜可以看出,市場投資風格極度分化,重倉不同板塊的基金收益相差巨大,在凈值漲幅前20有基金中,大多聚焦于動漫游戲、文化傳媒、體育產業等,這幾大類恰是前幾年跌幅較大的行業,今年以來受益于疫后文體娛樂消費復蘇,因而這些行業上市公司的股價也得到較大修復,從而帶動重倉其中的基金產品凈值大增。
另外還有兩大類是通信設備及計算機、云計算等TMT行業主題基金,這兩大行業也是今年上半年“牛股”頻出的板塊,帶動相關基金凈值的增長也就不足為奇了。
前幾年跌多了的產業今年上半年迎來股價修復,另一方面,前兩年的市場“寵兒”卻在今年上半年遭受冷遇,在凈值跌幅TOP20中,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相關主題占了大半。
也難怪不少基民也發出和股民類似的感嘆:市場上本沒有好基金,跌得多了,就成了好基金,反之亦然。
當然這是玩笑話,但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確實與相關板塊的行業冷暖息息相關。對于基民來說,也非常考驗個人對結構性行情的把握能力,選對行業或板塊相關的主題基金,就已經贏了大半。
混合型基金相對股基波動率更小
也許有些基民會說,股票型基金全靠選對行業,有點靠天吃飯的味道。那么,有沒有相對更穩健一些的選擇?
比起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由于更注重資產類別的均衡配置,其波動通常也會小于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是指投資組合中既有成長型股票、收益型股票,又有債券等固定收益投資的基金產品。混合型基金設計的目的是讓投資者通過選擇一款基金品種就能實現投資的多元化,而無需去分別購買風格不同的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
當然,根據每只基金產品設計的投資策略是激進還是保守,其凈值波動也呈現較大的差異。據Wind數據,截至今年6月30日,在7131只混合型基金中(剔除成立時間不足半年的產品),凈值增長率在0以上(含0)的基金有3526只,占比49.45%,這一比例高于股票型基金。凈值跌幅超過10%的基金產品有698只,占比9.79%;凈值跌幅超過20%的有29只,占比0.4%。跌幅超過10%、20%的占比數都低于股票型基金。
混合型基金凈值漲幅TOP20
混合型基金凈值跌幅TOP20
從混合型基金的漲跌幅排行榜中,其實也可以看出和股票型基金類似的邏輯,特別是那些配置股票較多的混合型基金,依然深受A股結構性行情的影響。但另一方面,由于配置了一些相對穩健的資產,混合型基金的總體波動率要小于股票型基金。
年內清盤基金數創五年新高
今年上半年以來,基金市場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基金清盤數的增多。
據Wind數據,截至6月30日,共有136只基金產品清盤。其中,股票型基金40只,混合型基金61只,合計占比74.26%。債基、貨基等其他類型基金清盤數相對較少,合計占比25.74%。這一清盤基金數也是近五年來的新高,僅次于2018年同期。
上述基金產品中,絕大多數是因規模過小而“被迫”清盤,其中基金規模低于5000萬元的占比超九成。
如果再細究這136只清盤基金,其中又以權益類基金占絕大多數。這也和今年以來A股市場的偏弱走勢有關。由于市場交投偏清淡,基金市場的增量資金也很少,存量資金則往往會根據過往業績做一些“調倉換基”。汰弱留強之下,一些表現不佳的基金產品往往遭遇巨額贖回、基金規模不斷下降,最終觸及合同終止條款(如基金規模低于5000萬元、持有人低于200人等)而被迫清盤。
從清算公告看,基金清盤的原因分兩類:觸發合同終止條款、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雖然基金清盤并非都與業績相關。但總體而言,清盤基金數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基金公司的管理水平,基民們可以更關注那些歷年來清盤數量較少的基金公司。
另一方面,對于那些清盤基金數較多的公司,客觀上有助于這些公司整合資源,聚焦于表現更優的產品。從這個角度看,清盤一些“迷你基金”產品也并非壞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已經清盤的基金外,據wind數據,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公募基金中共有1087只基金規模不足5000萬元。進入7月以來,截至7月27日,又有22只基金進入清算,其中股票型基金2只,混合型基金17只,其他類型基金3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