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GES2019未來教育大會在北京開幕,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演講嘉賓匯聚一堂,以“學無止境·教育為公”為主題,共同探索新趨勢,預見新未來。快手運營總監涂志軍作為本次GES未來教育大會分論壇的受邀嘉賓,與多家教育、科技公司負責人,一同探討新職業教育的未來。
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快手呈現出發展新趨勢。在快手,職業教育涌現出新人群,即新老師和新學生,職業教育也正從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漸演變成陪伴式教學。相關數據顯示,職教付費課程GMV在快手教育生態大盤占比33%,快手職教類付費課程購買人次達113萬,快手職業教育生態變現正逐漸顯現。
同時,快手持續加大教育生態扶持力度。據悉,快手近日對“快手光合·教育生態合伙人計劃”進行全面升級,預計在春節前拿出66.6億流量進行精準扶持,助力快手教育賬號冷啟動。
快手運營總監涂志軍表示:“快手作為一家技術公司,正在以短視頻為載體,將更多信息連接起來。快手并不是在做教育,而是教育本身就在快手。目前快手日活已超兩億,擁有龐大的用戶體量,每個人都能在視頻分享過程中,成為新老師或者新學生。教育和學習的界限正逐漸在快手被打破。”
以下為演講全文:
大家好,現在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快手出現在教育大會上,包括今天為什么快手會出現在職業教育大會上,大家可能會誤以為快手要做教育了。
但快手并沒有說要做教育,教育本身就在快手。目前,快手日活已超2億,大家每天在這個社區里停留的時間超過60分鐘。但快手并不是運營公司或者產品公司,而是一家技術公司。我們所做的是以短視頻為載體,更好地將視頻連接起來。
信息里很寶貴的一部分就是教育相關的內容,教育本質上是大家通過學習知識,從精神和物質上改善自己的生活。職業教育也一樣,大家想獲得一些職業相關的知識,以提高自己在職業方面的能力,進而改善生活。
我們今天講“新”,不是代表快手上的老師是新的。他們一直存在,只是以前被大家忽視了,但在快手平臺獲得了被更多人看見的機會。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在快手上搜新東方,出來的不是今天的主辦單位新東方,而是新東方廚師烹飪學校。我們可以看到南京、北京、成都、江西等各地的新東方廚師烹飪學校的快手賬號,每個賬號都有幾十萬粉絲。快手的流量分配方式,是讓一個真正的廚師在平臺上分享自己的職業生涯以及發展情況,他們每天晚上都會開直播跟大家交流。
我覺得這就是職業教育的“新”,以前一個廚師是沒有這樣的機會觸達這么多的人群,或者說我們當年的招生是隔著一層東西的。
第二個例子,快手上有一個名為“天天學農”的賬號,通過觀察我們發現有1.7萬人正在通過這個賬號學習種柑橘,并且經常在上面互動交流。
第三個例子,在快手搜索駕培或者任何你想到的詞,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駕校老師,比如第一個有100多萬粉絲,有100多萬人和他學習駕校相關的知識。這是不是說明傳統的駕校學習并沒有完全滿足大家的訴求呢?
第四個例子,是關于新學生的。快手上一個40多歲的農民工在學勾股定理和小學數學,他是一個K12的學生,但并不意味著他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K12群體,因為他在職業學校中學習了如何畫工地圖紙,如何做工程。但從他的義務教育背景來看,他需要補這門課。
快手生態非常龐大,我們自己也作為一個觀察者,試圖理清2億多人在我們平臺上干什么。我們發現快手上線付費功能后,有33%的付費來源于職教,有113萬人在快手上購買了職教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最便宜的可能9塊錢,最貴的可能幾百塊錢。
但總體來說,在快手生態中,職教占的比例并不高,所以這是快手今天來這里的目的。
剛才各位老師分享了很多優質的資源,那么如何讓廣大的人民、群眾知道這些資源呢?通過大家買廣告觸達他們嗎?我覺得可能不是,快手會幫助你們,讓優質內容和大家建立起連接,讓更多人意識到自己的職業選擇是多元的。同時他們也會清楚自己要學什么、難點是什么、從中又將會獲得什么。因為所有的案例都會真實的記錄在快手上,大家可以看到一個人五年甚至更多年的成長過程。
舉個例子,快手上有一個用戶是河南鄭州做氣球培訓的,以前一直在線下做培訓,現在他通過在快手上傳視頻,讓全中國32.8萬人走進了他的生活。他去年和我分享,有1000多人坐火車甚至飛機去河南鄭州找他學習,每個人付的費用是2600元,他去年一年的收入就是幾百萬。這件事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
他一年的營收不亞于一個很小的公司,那他到底是C端還是B端呢?不一定,我覺得對于一個受教育者來說,并不需要區分C端還是B端,對我有用、有溫度,對未來的成長有幫助就好。
我們昨天發布了一個計劃,在春節前會提供66.6億的流量來支持大家,幫大家的內容觸達到目標人群。我認為快手可以幫助大家用內容獲取流量。
以下為Q&A環節:
黃威(全美職教創始人): 想問一下快手教育的涂總,快手在以前經常提到小鎮青年,代表著一批生活在下沉城市的特殊群體。那么快手作為一個科技公司,從某種意義來講其實不是進入教育界,而是一直在這個領域,也代表著教育和學習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您能從科技創新以及學習方式的角度,給我們分享一下嗎?
涂志軍:從科技創新角度,快手更加關注教育是作為信息的一種連接。今天的信息是如何傳遞的?首先是載體變得更加豐富了,相比于文字,出現了其他更多載體。
第二,智能算法分發出現后,信息傳遞更加精準了,以至于今天的內容本身就是傳播。
第三,信息源也更加豐富了,不像以前集中在大學里面,現在信息可能會越來越散,但也會分布得越來越均勻。
黃威:每個人其實都可以在快手平臺,成為自己領域的老師。
涂志軍:對,比如有的農民在田間地頭開直播,看直播的人就會一起交流,這是一個很好的新場景、新知識。
觀眾提問:我是高中學段的老師,聽大家剛才聊到的話題都與職業教育相關,聽起來像是一個獨立的體系,和公立階段的基礎教育、以及孩子能夠接觸的各種課外機構,都沒有什么太大的關系。而且孩子們在小時候對職業是沒有概念的,那么如何能讓孩子們在經歷基礎教育階段時,對職業有進一步的接觸或者思考呢?
涂志軍:大家看到快手最后的片尾是“在快手,看見每一種生活”。所以在我們還沒有決定自己的職業時,可以先看看這個世界上的人是什么樣的,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在觀看直播時,通過互動交流,進一步了解這些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這是快手特別有價值的地方。每個生產者在快手上記錄生活,快手的日活超2億,大家也可以看看這2億多人的生活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