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今年以來,國內外大模型的研發呈現爆發式增長,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技術,正在加速迭代升級,重塑千行百業,大模型也成為本屆外灘大會上的高頻詞。
當前,以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AI產業發展情況如何?新的技術又帶來了什么新的機遇?9月7日,“AI前沿技術發展與應用的新浪潮”見解論壇上,與會專家們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從ChatGPT之后,大模型特別火爆。”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數據智能中心主任朱文武說,大模型的特點,可以用幾個“大”來概括:模型“大”、數據“大”、計算“大”。“要有大模型、大數據、大計算才能夠把大模型做得特別好。”
中國大模型產業發展如火如荼,不少業內人士形容為“百模大戰”。

外灘大會上,AI作畫工具只需提供一個創意想法,即可通過文字或圖片,結合個人喜愛的藝術風格。(海沙爾 攝)
不過,國內大模型的“熱”卻引發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劉知遠的“冷思考”:“ChatGPT出來以后,我們做過非常多次的研討,為什么ChatGPT沒有誕生在中國?”
在劉知遠看來,一方面,中國AI產業形成了高原,卻還沒有達到高峰。目前,業內掀起“百模大戰”,呈現內卷化趨勢,在原始創新方面有所欠缺。但是,“我覺得要欣喜于這種行業生態,因為從全世界來看,中國應該是最全面擁抱大模型的地方。我們有了一個非常好的高原,我們接下來一定會產生自己的高峰。”
“百模大戰”越演越烈,也引發業內人士思考。在螞蟻集團副總裁徐鵬看來,目前大模型的發展,在應用上還偏少一些。“能夠影響大模型和AI發展還是要回到應用。”他說,應用多樣性才可以給人帶來價值、給社會帶來價值,這樣反過來才有更多的動力投入到對大模型的支持、對基礎研究的支持,把高原變成高峰。
與會專家也討論了大模型的未來發展趨勢。在朱文武看來,涌現能力保持、大模型與小模型協同以及垂直領域大模型輕量化是未來研究的主要方向。
劉知遠認為,大模型是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大模型未來的發展之路包括工具學習、多模態、具身智能、群體智能等,比如要充分利用大模型語言交互能力,嘗試構造出‘智囊團’。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劉知遠說,大模型技術有助于我們更好迎來人工智能的技術革命,讓人類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有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