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鳥哥筆記(ID:niaoge8),作者:花花小萌主,授權轉載發布。
李子柒,被譽為古風美食第一人,消失兩年之久,子柒不在江湖久矣,江湖卻始終有她的傳說。近日,有報道預測,李子柒或將復出了!10月7日,李子柒在“2023抖音美好奇妙夜”宣傳片中短暫亮相,視頻中不過寥寥幾秒,卻此時無聲勝有聲,網友們紛紛猜測,李子柒或許即將在抖音平臺上正式復出。
其實,這不是李子柒第一次回到大眾視野,早在9月15日,消失兩年的網紅李子柒就已經出現在公開視頻中,她稱:“七年前回到家鄉拿起攝像機,通過短視頻的方式記錄鄉村里平凡而又美好的一切事物,在未來,也會用自己的方式帶來更多優質內容。”
此外,有網友發現,通過搜尋天眼查,李子柒(本名李佳佳)關聯的3家企業均為存續狀態。其中,四川子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由李子柒持股99%,并由其擔任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另外2家企業中,上海沉香里創意策劃工作室為李子柒個人獨資企業,綿陽市涪城區大土土花藝工作室為李子柒名下個體工商戶。
由此,或許,大家期待的李子柒,又要強勢回歸了。
李子柒的短視頻的生命力在哪里?
這兩年,短視頻博主消失的很多,崛起的也很多,但能在消失兩年后依然在國內四大平臺擁有超過9000萬粉絲量的并不多見。與國內幾大平臺相比,李子柒海外YouTube平臺的粉絲數量不降反升,粉絲訂閱數從1500萬增加至1770萬。李子柒短視頻IP擁有著持久生命力,那么生命力的血液來自于哪里?
1.田園牧歌的入世與出世
李子柒是田園短視頻代表人物,她的視頻內容主要聚焦于中國傳統文化、農村生活和美食制作等方面,以別致的拍攝手法和細膩入微的敘事風格走紅網絡。在李子柒的短視頻中,融合著古風的玄妙之音、自然的BGM,長裙麻衣的服飾美學,在田園中傳遞著生活的精美以及那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鄉村。
看李子柒,總給人一種在外“詩情弛騁大江北,畫意縱橫大江南。”;在內則“水為鄉,篷作舍,魚羹稻飯常餐也。”的感受。這是一種從入世到出世的過程轉變。入世,是指身在萬丈紅塵,發揮光和熱;出世,是指擺脫世俗困擾,隱居深山之中。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是空,入世是有。很多人都說,看李子柒的視頻,會感受到平靜。
陶淵明寫《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恰如李子柒的畫面。從她的短視頻中,用戶能真切感受到出世的恬淡和悠然,成為一種生活的向往。
山谷、小溪、村舍,田園,是古代詩人的精神歸宿,也是現代的人造夢空間。《新周刊》2020年度精選《給理想一個機會》中是這樣寫的:“當代人的田園夢,是不要田、不要園、只要夢。”顯然,這個夢,是李子柒給的,就像是白月光,哪怕停更了,這個夢還在那里,以至于后來走紅的“張同學”“康仔農人”“山白”“彭傳明”等博主都隱隱成了將就。
所以,李子柒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就是給用戶造了一個出世夢。
2.傳統文化的自覺與自信
李子柒短視頻中,一直在探尋中華文化與文明。簡單記錄本土美食的制作工藝;身著與美食相融洽的古風衣衫,天然蜂蜜柚子茶里的紅色旗袍、遛馬尋花時的紅色斗篷,處處透著古典的雅致;還有短視頻中呈現的傳統手工藝,筆墨紙硯、千層底布鞋……以及各種有清風拂面之感的古風音樂,每一種元素都在惟妙惟肖地展示著傳統的魅力。
央視就曾這樣評價,“沒有熱愛就成不了李子柒,沒有熱愛也看不懂李子柒”。這種熱愛,就是對傳統的熱愛。兩年多的時間,誕生了無數網紅博主,但李子柒的位置始終無人取代。這便是內容生產的文化自覺、自信,所帶來的持久發展。

來源:新榜李子柒抖音賬號
文化對于用戶的吸引,可以用“潤物細無聲”來形容,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一種精神標識,衣食住行,每一方面都浸潤著文化的痕跡,是用戶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相關數據顯示,京劇,詠春,太極等我國的傳統藝術瑰寶在短視頻平臺的總播放量超過了170億次。
正如央視系列短視頻《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每集五分鐘時間,具備互聯網時代碎片化的傳播特征,視頻呈現出獨屬于中華的文明簡史詩,配樂大氣聲聲入耳,旁白文案極具質感,6月13日開播當日,節目收視率較上周同期提升24%,25-34歲年輕觀眾占比提升顯著,達到90%。
歷史厚重+互聯網+碎片化+時尚傳播,這是用戶對于文化自信的認同與榮譽感,也是李子柒IP生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文化類短視頻“以小話大”的破圈傳播
通過“田園牧歌造出世夢+傳統文化的自覺自信”,李子柒的短視頻可謂“輕舟已過萬重山”,就像《長安三萬里》中最后有這么一句話,“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在!”對李子柒亦然,只要田園的桃源夢在、文化自信在,用戶就在。
因此,文化類短視頻要想占領一席之地,或許要如李子柒般,做到三點:
1.短視頻的社會使命承擔
經過各個渠道分發的用戶畫像分析,李子柒IP的用戶大多數是15-39歲的年輕群體,這類群體是網民的核心地帶人群;而李子柒是首個在海外YouTube上粉絲破千萬的中文創作者,在她停更期間,該平臺的粉絲數量不降反升,粉絲訂閱數從1500萬增加至1770萬。
李子柒的短視頻,走向了年輕,走出了國門,走向年輕代表著傳承和創新,走出國門代表著交流和自信。從報紙到無線電,從電視到互聯網,再到如今的短視頻,作為一種傳播工具,通過創作表現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基因,激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推動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和發展。這是責任與使命,有利于促進用戶對IP的支持意愿和購買行為,幫助建立情感依戀以提升用戶滿意度和口碑傳播意愿,增加用戶對IP的信任。
物質結構會消亡,傳播載體會變化,但使命會成為文化類短視頻的強大內核。并且,社會使命能夠吸引官方傳播,從而達到流量裂變,話題#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就有57家重要媒體,44.8%央視媒體參與了這次話題的討論。
正如品牌都會有自己的使命,抖音的使命是“讓抖音成為連接你和世界的橋梁,為廣大用戶提供獨特的體驗和價值。”星巴克的使命是“激發和培養人類精神,每個人,每個杯子,每個鄰里。”鴻星爾克的使命,是“倡導年輕、時尚、陽光的生活方式”。
有人說,李子柒擔當中國“文化輸出”責任或許偶然,但這種國家崛起背景下就是必然。文化類短視頻也需要使命,那就是“集眾人之力,負文明之重,讓傳統文化回歸到日常交流實踐中”。

來源:央視新聞截圖
2.從文化展現到文化消費的轉變
除了社會使命的承擔,文化類短視頻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要將文化展現,轉變為文化消費。在經濟上,只有激活貨幣的流動性,經濟才能活躍起來,對于文化類短視頻也是如此,讓文化流動起來,才有生命力,而文化流動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有用戶為其買單。
根據平臺數據顯示,李子柒在You Tube上發布的視頻每個月的廣告收入超過78萬。2020年李子柒品牌銷售額達到數十億元,光是李子柒螺螄粉一年銷售額就達到了幾億元。

來源:娛樂煙塵新聞賬號
流量變現并不可恥,只有文化流量變現,將文化展現轉變為文化消費,才能讓文化類短視頻迸發出生命力,才能讓創作個人或者團隊有更大助力和動力去履行使命。同時,往往,用戶對付出消費的東西更加在意。所以,走傳統文化賽道的短視頻,不僅僅要靠著一腔熱血,還要有經濟頭腦,讓短視頻保持持久的鮮活。
正如《逃出大英博物館》走紅,小紅書上該短片的創作者和筆記內容,收獲了超五十萬粉絲、超百萬的互動和超千萬的曝光,熱度可觀,但后勁不足,因為缺乏消費的流動,就會有曇花一現的風險。還有像我們旅游,除了看,要有吃住游行購娛的配套,讓游客看得到,買得著,帶得走。
3.正能量與大流量互相促進
最后就是,要正確認識形式與內容的關系,短視頻作為媒介和傳播形式,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所謂一方拉胯,兩方塌房,正能量與大流量是相互促進的。
很多人會覺得是短視頻在幫助傳統文化煥發光彩,不自覺就會給自身冠以榮譽的光環,但文化類短視頻出圈,也是靠傳統的內核魅力。比如,《朱一旦的枯燥生活》,自從身兼導演、編劇、配音三職的靈魂人物張策辭職后,真的就變成了“枯燥的生活”。
文化代表著內容,短視頻代表著形式,“內容為王”的邏輯仍不過時,深耕文化內涵的闡釋、創新與傳播是必要前提,中華5000年文明的傳承,創作者立足自身構建創建模式,才是長久之道。
火一時容易,持續爆火則很難,尤其是停更兩年多,李子柒雖然在抖音、快手和微博三個平臺累計流失800多萬粉絲,尤其是僅抖音就掉粉600萬,但期待其復出的呼聲依然很高。文化類短視頻想要有這樣的生命力,內容展現+文化消費+社會使命,缺一不可。
李子柒是否會復出,是否會給文化類短視頻帶來新一波的鯰魚效應,讓我們等等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