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時代,算力需求井噴,云廠商的新機會在哪里?”針對這一業界關注的問題,中立云服務商青云科技總裁林源近日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回應道,青云以開放攜手更多生態伙伴,通過青云AI算力調度平臺及青云AI算力云服務滿足算力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生態聯營的道路,乍聽起來似乎困難重重,但實際上,青云在國家超算濟南中心已經驗證了“走得通”。林源告訴本報記者,早在三年前,青云開始服務國家超算濟南中心——這是一個投資約50億元的多元算力中心,青云提供了AI算力調度平臺解決方案,幾乎所有產業鏈上的主流廠商都參與其中,中間的算力到云平臺調度則由青云獨家供應,至今已運營近3年時間,而且目前國家超算濟南中心已實現盈利。“我們想告訴已經投資并且在建設的參與者,別擔心,青云的平臺具備了完整的能力,這件事情我們干過,而且我們干成了。”林源如是表示。
記者注意到,在今年第二季度里,英偉達單季營收首次超越了英特爾,這不僅成為半導體產業的歷史性時刻,也意味著人工智能(AI)算力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新的市場環境中,青云如何抓住AI新機遇?AI算力調度平臺與AI算力云服務背后的商業邏輯是什么?針對這些問題,林源在采訪中一一做出了回應。
走生態聯營道路的背后邏輯
《中國經營報》:在AI新一輪熱潮中,青云看到了哪些市場機會?
林源:AI一定會帶來一波兒長達10年以上、而且比過去10年更大的市場需求及機會,從客戶市場的需求說,對底層算力的要求會越來越高。AI對于算力需求的刺激,有機構預測將是原先CPU時代的需求10倍、100倍甚至更多。在過去十年里,很多廠商喜歡大包大攬,從底層的IDC(數據中心)到硬件、軟件,到PaaS平臺,基本是自建、自投、自營的模式,這種傳統模式存在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自己干得越多,研發費用越高,成本越重。什么都自己干,壓力勢必很大。二是在AI時代,做好每一層的成本都比過去10年更高,要是選擇從上到下都干,一定干得很吃力、很費勁,成本也會更高。
青云的解法是推出AI算力云服務。這可以從兩個角度云看,從最終客戶視角看,客戶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即涵蓋了機房、算力、調度平臺、模型驅動、模型服務以及上層的應用;從供應商的角度來看,這么多供應商,每一層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巨大的投入,在每一層都是投入巨大且專業的現狀中,大家都有開放合作的需求。
因此,青云AI算力云服務的定位是一個開放的生態同盟,通過自營、合營乃至支撐第三方運營的方式,與生態同盟一起運營AI Cloud,這是青云的邏輯和思路。青云不是什么都干,青云就干自己最擅長的AI算力調度平臺。
《中國經營報》:你說的AI開放生態同盟會包括哪些企業?目前建設進展如何?
林源:通俗地解釋一下,生態大致可以劃分為技術生態和商業生態。技術生態中主要是GPU廠商,包括主流的國產GPU,也有國外的GPU;第二層是模型生態,能夠提供MaaS(模型即服務)能力,包括主流商業大模型技術廠商、開源大模型。實際上,在模型與GPU芯片之間就是算力調度層,這一層不僅有青云,也有很多做模型加速和驅動能力的廠商。技術生態中還有一環專門做各個行業的ISV(獨立軟件開發商)廠商。而在商業生態中,涵蓋的范圍更廣一些,比如投資建設方、渠道售賣方等等。
除了國家超算濟南中心,還有其他很多合作方確立了合作意向,包括寧夏、北京、湖北、四川等地的央企、地方政入會、高校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我自己是清華大學畢業的,所以跟清華系的大模型創業公司、芯片企業、AI驅動公司、應用開發商、自動駕駛團隊等都在探討合作,未來都有希望形成合力。
《中國經營報》:生態聯盟必然會有多方力量參與,如何平衡生態中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呢?
林源:基于國內云和AI的發展階段及特征,未來AI肯定不會只有一朵云、兩朵云。現階段,青云認為各方應該各司其職,開放合作。從客戶的主觀意愿來說,實際是不希望被一家廠商所綁定,而是希望在每一個細分領域找到最優秀的產品和服務,然后給它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與此同時,在客觀上,一家企業很難從下到上把所有的事情“包圓”了,需要考慮投入產出比、考慮利潤和現金流,因此需要合作共建生態。
AI算力調度的商業價值幾何?
《中國經營報》:聽起來在AI算力市場“大蛋糕”中,青云想去切的是算力調度這一塊,對這塊較垂直的市場前景有什么預期嗎?
林源:青云從2012年創立,到2021年在科創板上市,再到今年已經有11年時間。從2013年開放公有云服務,一共經歷了三波較大的市場機會,第一波是數字化,青云在包括移動互聯網、產業數字化的增量市場中分得一杯羹;第二波是信創國產化的機會,借著數字化和信創大潮,青云提供公有云、私有云和信創全棧云,成功實現了IPO。到第三波,已經是一個存量市場甚至減量市場的競爭,AI則是一個新的市場機會。
對于青云在AI算力時代的前景,第一塊要看AI算力調度本身,第二塊是AI算力云。具體的數字不好說,但相比過去十年,未來十年的市場空間至少是10倍、100倍,至少比上一個階段拿到的生意要多很多。
《中國經營報》:青云AI算力服務的目標客戶群在哪里?
林源:這里我們拿已經盈利的國家超算濟南中心來做說明,客戶群分為三類,一種是HPC(高性能計算)類,即對高性能計算有需求的機構,比如山東省內做仿真、模擬、洋流預測、基因檢測等的高校。第二類是CPU類,如傳統的政務云業務、CRM(客戶關系管理)、ERP(企業資源計劃)都要上云;第三類是智慧城市類,道路識別、車牌識別等,上個時代的AI也需要GPU的能力。要支撐各類需求的業務,它的算力支撐一定是多元的、異構的算力。三年前,國家超算濟南中心已經有1000P的算力、300多PB的存儲,當時是全亞洲最大的GPU算力中心之一。即便放在現在來看,比它規模更大的估計只有大廠了。
總結來說,我們的目標客戶類型有三種,一是地方國資、地方央企,如能源行業對于將電力轉成算力有強烈的意愿,二是地方政府,需要新的工具聚集產業、激活地方GDP,三是生態合作伙伴,尤其是很多廠商在各地做了很多計算中心,卻沒有平臺,他們喜歡選擇中立的廠商合作,青云幫助他們實現算力的調度與運營。
《中國經營報》:2023年中期報告披露今年上半年AI算力服務收入2651萬元,青云對于AI算力服務未來的營收有什么預期或目標嗎?
林源:對于AI算力服務所產生的營收及增長,會以未來公司公告披露的為準。有一點是肯定的,AI算力服務必然會出現更好的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