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理財產品受宏觀經濟、市場及突發事件影響,業績出現變化屬于正常現象,尤其是近幾年全球經濟環境復雜,金融市場波動較大,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現象不少。
□ 長期來看,理財公司應持續提升自身投研能力和投資策略,提升大類資產配置能力。同時,應持續加強投資者教育工作,幫助客戶理性認識風險收益關系,為投資者帶來更優的投資體驗。
近期,有不少投資者反映收到銀行短信提示,其購買的銀行理財被“提前終止”。比如,有銀行理財子公司一天連發4則公告稱,根據市場及投資運作情況,為最大程度保障投資者利益,經審慎評估,對其旗下4款理財產品進行提前終止。
2023年,銀行理財子公司提前終止理財產品的情況較多。數據顯示,2023年年內已有超2000多款理財產品被提前終止運作,其中大多為固收類產品,風險等級主要以R2級、R3級為主。
談及部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原因,有業內人士認為,當前銀行理財已進入凈值化時代,理財產品提前退場或許是銀行理財子公司對凈值化管理的一種適應方式。
“銀行理財產品受宏觀經濟、市場及突發事件影響,業績出現變化屬于正常現象,尤其是近幾年全球經濟環境復雜,金融市場波動較大,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現象不少。”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一部分理財產品的業績表現可能偏離預期收益,因此部分機構選擇提前終止相關產品,這有助于減少潛在損失,以更好保護投資者權益。
招聯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有時候銀行理財提前終止是為了保護投資者權益。隨著理財市場監管制度不斷完善,為規范理財產品經營管理,更好滿足制度要求,一些理財產品可能提前終止運作。受此前兩次“破凈潮”影響,部分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贖回理財產品的需求明顯增加。此外,金融市場波動加劇,理財產品投資難度增加,凈值有所回撤,也可能觸發提前終止條款;受多重復雜因素影響,理財產品未來投資收益不確定性增加,為兌現已有收益,部分理財產品選擇提前終止運作。
在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布的產品提前終止公告中,都有“市場情況”“保障投資者利益”等類似表述。周茂華表示,從機構角度來看,在保持信息透明、客戶溝通順暢情況下,部分機構選擇提前終止相關理財產品,有助于節約運營成本,減少潛在損失。從投資者角度看,被提前終止的產品占比相對較小,機構根據宏觀環境變化,靈活調整產品,可以更好地保護投資者,使其及時止損。
在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看來,銀行理財子公司選擇提前終止運作理財產品,一方面反映投資環境不景氣,另一方面也說明銀行理財子公司資管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長期來看,理財公司應持續提升自身投研能力和投資策略,在全球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宏觀經濟運行承壓的背景下,銀行理財更應構建行之有效的全方位研究體系,強化凈值波動管理,及時研判宏觀經濟及金融市場趨勢,提升大類資產配置能力。同時,應持續加強投資者教育工作,幫助客戶理性認識風險收益關系,為投資者帶來更優的投資體驗。”普益標準研究員董丹濃表示。
此外,董希淼提示,目前大多數理財產品都有提前終止相關條款,但投資者往往注意不到,隨著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情況增多,銀行理財子公司還需以適當的方式特別提醒告知投資者,并對提前終止的原因進行說明,做好相關資金兌付及善后工作。
“接下來,銀行理財子公司需要繼續加強投教工作,培養投資者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此外,機構也需進一步提升自身資產配置能力及風險管理水平。”劉銀平表示。
蘇向杲 楊 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