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泰羅,編輯:小市妹
12月8日,光模塊板塊向上突破。天孚通信、博創科技、源杰科技、中際旭創、太辰光、盛科通信、聯特科技、新易盛、劍橋科技、華工科技等公司股價都在大幅上漲。
作為能讓光和電互相轉換的有源光器件,光模塊在光通信產業鏈中雖然必不可少,但由于核心壁壘不高,長期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
一方面,光模塊本質還是一個組裝的生意,另一方面,市場一直處于激烈競爭的紅海狀態。根據知名研究機構Yole發布的研究報告,在2020年,份額最高的光模塊廠商Finisar市占率僅為16%左右,第二名Lumentum份額為11%,CR5僅為63%,市場集中度很低。
激烈的競爭,加上強勢的上游,迫使光模塊廠商只能通過不斷推出新品來維持利潤。比如2000年時10G光模塊盛行,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10G以太網的速度著實不能滿足流量爆發的時代,隨著更高速率25G、40G光模塊的推出,10G光模塊逐漸步入價格下降通道,逐漸被更高速率的光模塊所替代。
根據往年經驗,一般來講,新產品推出的早期下游給出的價格會相對較高,而隨著其他競爭廠商的技術跟進,新品之后每年會有10%~20%的價格下降區間,產品毛利率逐步走低,直到有更高速率的光模塊技術出現,才進入下一個生命周期。
不過,與以往被迫“內卷”不同的是,近年來光模塊廠商愈發意識到了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不斷向上游芯片領域進軍,在高端光模塊領域與國外廠商“硬剛”。
目前,國內光模塊企業已經在傳輸速率為10G、25G、40G,100G、400G的產品領域實現了全產品布局,而在下一代產品800G的布局當中,已有多家國內廠商的推出速度快于海外廠商,逐步構建起了先發優勢。而在光芯片領域,我國10G DFB、10G EML芯片都已基本實現量產,同時25G DFB、25G EML芯片也有部分廠商能實現量產,產品工藝穩步提升,逐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術問題。
2015年,全球前十大光模塊廠商中僅有光迅科技一家中國企業入圍,而到了2020年,全球前十大光模塊廠商中,出現了中際旭創、海信寬帶、光迅科技、住友、華工正源等企業的身影,國內廠商光模塊市占率突破了30%。
對于光模塊行業來講,下游需求的爆發是開啟新一輪上升周期的重要條件。這一點似乎與半導體的投資邏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臺積電、三星等晶圓代工廠商加大資本開支的時候,往往是新一輪半導體周期開啟的前兆。
從終端需求的角度來看,隨著元宇宙、云計算、AI、5G等新興技術的興起,對流量和數據傳輸需求也是日漸龐大,通信運營商和云服務廠商的資本開支也逐步加大。
下游資本開支的不斷擴大,基站和數據中心的加速布局有望啟動光模塊增長的全新一輪周期。有行業內人事透露,目前光模塊相關上市公司如中際旭創、新易盛、華工科技光模塊業務的訂單飽滿。向上游芯片領域拓展或者能以更低成本進行生產的光模塊企業,更有望在流量爆發式增長的時代中勝出。
根據華安證券測算的研究,隨著光芯片自給率的提升,光模塊毛利率也會隨之明顯提升,如果能達到完全自給狀態的話,光模塊利潤將達到約55%,這一點似乎是目前國內毛利率維持在20%~30%的光模塊企業難以想象的。因此如果企業能夠在光芯片領域實現自給自足,必定會降低不少生產成本。
目前在A股上市公司中,光迅科技與華工科技都將業務拓展到了上游光芯片領域。
在2012年和2016年,光迅科技分別收購了丹麥IPX、法國Almae,獲得了PECVD無源芯片和10G以上高端有源光芯片的量產能力。根據公開信息,光迅科技目前已在25G光芯片實現規模出貨。
而華工科技則是以參股的形式布局到上游光芯片領域。2018年1月份,華工科技與國際領先的芯片專家團隊共同發起成立了武漢云嶺光電有限公司,主要專注于高端光通信芯片產品。根據公開信息,武漢云嶺光電具有2.5G、10G、25G全系列光芯片,并且擁有芯片年產量超7000萬顆的生產能力,在國內市場算是頂尖水平。
參考海外龍頭Finisar、Lumentum的成長歷程,不難發現,上游芯片與中游模塊的同時布局,更有利于企業通過產業鏈管理來把控產品質量,是成長為巨頭的關鍵一步。可以說,如果光迅科技、華工科技能夠在上游芯片有更進一步技術突破以及產能釋放,未來光模塊市場會有更多份額屬于光迅科技與華工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