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本來是一個正當年的年齡,這個時候比剛畢業更加成熟、穩重、有經驗,比五、六十歲更有精力和體力。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年齡,也變成了互聯網職業人的分水嶺,使之有可能成為互聯網職業的終點——這已經是互聯網人心照不宣、人盡皆知的秘密……
為什么35歲在互聯網行業很難再找到工作?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年輕勞動力通常具有相對更高的投入度。
剛畢業的大學生們有理想、有朝氣、有活力、有體力,無論從體力上、還是精神上都會有更高的投入度。體力角度而言,互聯網的工作強度相對大一些,年輕勞動力通常在體力上更具優勢;精神角度而言,年輕勞動力天然就對工作、對大廠相對更有期待和歸屬感,加之可能沒有孩子或者父母還年輕而少了很多的家庭責任,使其在工作上可以有更高的投入度。
2 年輕勞動力具有更高的性價比。
對于互聯網公司而言,人的成本永遠是一個大塊成本,公司想獲取更多的收益降本增效是必然的選擇。工作年限久的員工,由于跳槽、調級、調薪的原因,薪資更有可能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如果很不幸這個崗位或者員工具有較強的可替代性,公司為什么不用一個年限久、薪資高的人的成本去支付好幾個人力呢?
3 技術的迭代速度使年輕勞動力更具吸引力。
互聯網行業的變化和技術革新是很快的,老員工雖然在既有業務上會更具有優勢,但是很可能由于工作的繁忙逐漸被“盯死”在業務中,沒有時間精力和機會去接觸新技術、新場景,因此工作年限久的員工在新技術的接觸、了解和掌握上是不具有優勢的,在學習能力和學習速度上來講有可能還會相對不那么占優勢,因此年輕勞動力對企業來講相對更有吸引力。
所以現實很殘酷,互聯網人要么在35歲之前爭取到一個中高層領導的職位、要么已經實現財務自由、要么具有技術或者角色的強不可替代性,否則的話,年齡越大可能越會喪失在職場的主動權。現實來講,前三個方式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講很難,非常難。那么普通的大多數該怎么辦呢?畢竟我們這一代要到六十多歲退休,這中間還有30年呢呀!
我認為可能有以下幾種路徑供參考,也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和大家共同探討。
路線一:堅持堅持,剩者為王
持續保持正常產出,具有較高服從性,能茍一年是一年,最后實在茍不住了,由于年限比較久也能拿到一個比較可觀的裁員大禮包,足以支撐到你找到下一份工作或者作為你財富自由之路的第一桶金。
但缺點就是,仿佛自己的職業生涯和職場命運掌握在別人手里,缺乏安全感,比較被動。
路線二:積累業務經驗,去小公司成為中高層
大廠技術和管理上的成熟度優勢,使小公司會比較青睞曾在大廠就職過的候選人,如果你對所掌握的業務確實有兩把刷子,小公司領導可能是你的一條出路。沒準兒運氣好,你去的小廠像當年的字節跳動一樣變成了大廠,你成為了公司的元老級員工,實現財務自由也不是沒可能。
但缺點在于,小公司的不穩定性較高,并且對人員要求相對更多元化,可能會更累一些。
路線三:35歲之前,上岸編制
優點在于穩定性高,可能有機會享受比較有松弛感的工作和生活。
缺點在于,接受大幅降薪一定是必然結果,需要評估你的家庭情況和未來職業規劃是否可以接受經濟上的巨大改變,畢竟棘輪效應還是存在的。
路線四:把在工作中積累的資源變現
有些員工由于崗位原因,可能會更熟悉一些商業運作模式或者互聯網盈利機制,可以利用工作中積累的資源進行自主創業。這個路徑對個人的綜合素質要求比較高,也需要具有比較強的心理素質。
路線五:換個地方打工
由于很多企業招聘都在卡35歲的年齡線,如果過了35歲可能就是工作挑人了,所以大家還是盡量在35歲之前就規劃好找到合適自己的坑,然后趕緊進坑做個好蘿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