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江蘇省淮安市,大學生在校園招聘會上挑選工作崗位。趙啟瑞攝/光明圖片
11月23日,安徽省阜陽市阜陽師范大學西湖校區,學生在復習備戰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盧啟建攝/光明圖片
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將于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舉行。對于備受關注的考研報名人數,教育部較往年提前一個月公布數據:438萬,比上年度減少36萬,下降約7.6%。這也意味著,2015年以來我國考研報名人數連續8年增長態勢就此終止。考研報名人數緣何減少,釋放了哪些新信號?
“波動比例不到1/10,屬正常范圍”
“出乎意料!”北京林業大學考生于杰(化名)說。備考期間,于杰心情忐忑。他原以為考研人數還會繼續增長,“甚至有人預測今年考研人數會超過500萬”。
“這些預測給了我很強的緊迫感。”于杰說。
近年來,我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保持高位增長。公開數據顯示,2015—2022年,7年平均增長率為15.8%。其中,2020年考研報名人數為341萬,2021年377萬,2022年457萬,2023年達到474萬。
考生們沒想到,變化來得如此之快。
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表示:“實際上,2023年考研報名人數就已經增長乏力。2023年僅比上年增長17萬人,增長率為3.7%,和2022年增長80萬人、增長率21%相比,已經明顯下滑。”
報名人數增長乏力甚至減少——這一變化,在以往報名人數較多的省份與熱門高校已初現端倪。
去年,遼寧、黑龍江考研報名人數均出現下降,四川僅增長0.4萬人。今年,南開大學考研報名人數為15817人,已連續兩年下降,較去年減少了1446人。北京科技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考研報名人數分別下降了3.41%和4.67%。
“此次報考人數減少36萬,波動比例不到1/10,屬正常范圍。”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戰略研究基地副主任王傳毅認為。
他介紹,從每千人注冊研究生人數來看,2023年中國為2.6,美國、英國等國家均在7以上;從就業人口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人數來看,每100人中,中國不足2人,美國、英國均在10人以上。
“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勞動力學歷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王傳毅認為,“一方面,為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為國家競爭力和創新力基石的研究生教育,將會持續穩步擴大規模,吸納更多本科生進入研究生階段深造。另一方面,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碩士學位也將在一些領域,特別是新興科技和專門職業領域,成為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最低學位。”他預測:“未來幾年,考研人數仍然會維持高位。”
考慮性價比,不再盲目“隨大流”
考研報名人數為何減少?不考研的學生,都去哪了?
某高校大四學生酈昆(化名)對于本科畢業后的去向沒有太多規劃,準備“隨大流”考研。前段時間,酈昆聽說有個朋友找到了不錯的工作,已經復習幾個月的他中途棄考,也去找工作了。
近幾年,中國教育在線對考研情況進行了連續調查。《2020年研究生調查報告》顯示,考生考研的主要動機之一是提高就業和從業核心競爭力。近六成考生認為,研究生學歷對就業有很大幫助。該報告勾勒出大部分考生的心理:拿到研究生文憑,在就業市場“脫穎而出”。
“如果單純以就業為導向,碩士學歷未必會帶來高回報。”陳志文分析,伴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大學畢業生數量連續創下新高,于是大家開始“卷學歷”,希望通過考研提升學歷,找到“體面”的工作。
“但大家逐漸發現,讀完碩士可能同樣面臨就業難。考生們因此開始計算考研的性價比。這是一次理性的回歸,大家不再盲目‘隨大流’,是好事。”陳志文說。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導師張雷生坦言,考研人數下降的原因較為多元,但客觀上體現了“考研大軍”正逐步回歸理性,不再迷信學歷提升帶來的直接就業紅利,被動或盲目考研的人數開始逐漸減少。
對于考研人數下降的原因,王傳毅還補充道,今年出國留學人數相較于過去幾年會有顯著增長,這也分流了一部分原本打算在國內考研的學生。
與此同時,考公考編卻持續升溫。11月26日,2024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共科目筆試開考。國考報名人數首次突破300萬,平均約77人競爭一個崗位。
招生結構調整,“嚴進嚴出”成常態
在選擇考研專業時,北京一所211高校的考生鄭軍(化名)猶豫不決。“出于對專業領域的興趣,想進入更高更好的研究平臺”,他最終報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術碩士。
鄭軍發現,這兩年跨專業考研的學生變少了,大家在選擇高校和專業上“更加求穩”,更愿意選擇同層次高校或比自己本科稍微好一點的高校。
近幾年,“雙一流”建設高校考研報名人數增長乏力,而“雙非”院校(即非“雙一流”建設高校)異軍突起。江西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增長迅猛,從2018年的1029人增長至2023年的5087人,年均增長近65%。
除了擇校,報考學術碩士還是專業碩士,也是考生繞不過的問題。
截至目前,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大學等多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宣布部分專業學碩停招。從部分高校報考情況看,專碩報考占比普遍高于學碩。
“考研人數的增減,也可能與研究生教育類型結構調整有關。”王傳毅分析。
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印發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將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時,國家支持優化人才培養結構,碩士招生計劃增量主要用于專碩。
在相關政策推動下,專碩招生人數增長明顯。2017年,專碩招生人數突破40萬,首次超過學碩招生人數;2020年,專碩招生人數超過60萬,與學碩招生人數差距逐漸拉大。截至目前,我國專碩招生比例已超碩士招生總數的60%。
值得注意的是,多所高校“步調一致”延長專碩培養年限,從兩年延長到三年。此舉釋放明確信號:讀專碩需要付出更多時間成本。很多學生為了“好找工作”去讀專碩,如果多上一年,感覺“并不劃算”。
“大家對于專碩的認識還有待深化,甚至有人認為專碩比學碩低一個層次,未能充分了解專碩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及以產教融合為特色的培養特征。這也是考生報考意愿有所降低的原因之一。”王傳毅分析。
近年來,“高校清退不合格學生”的新聞頻繁進入公眾視野,其中不乏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知名高校,被清退的學生中也不乏研究生。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頂端,培養高質量人才,研究生教育至關重要。陳志文坦言,與本科生相比,讀研更強調探究性學習。隨著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尤其是論文外審等措施的落實,研究生“嚴進嚴出”漸成大勢,這也是考生必須綜合考量的情況之一。
報考人數減少,釋放研究生教育改革新信號
趙世奎
“考研熱”一直以來都是社會關注的重要話題。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為438萬,比去年下降36萬人。對此,有人頗感意外,也有人認為不必大驚小怪。筆者以為,近幾年考研報名人數持續保持高位,“觸頂反彈”是正常現象。這也表明,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已進入超大規模的新階段,急需在招生考試方式、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專業結構等方面進行系統改革。
報考規模受供需兩方面影響
2017年我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首破200萬,達201萬人。2020年報考人數突破300萬,達341萬人。2022年報考人數突破400萬,達457萬人,比上一年增加了80萬人。2023年報考人數為474萬人,僅比上一年增長17萬人,增速明顯放緩,已顯露調整的跡象。2024年報考人數的負增長,可以看作上一年調整的延續。
總體而言,碩士研究生報考規模主要受到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影響。
從生源供給角度看,應屆本科畢業生是我國碩士研究生生源主體。有數據表明,應屆生占到了考研人數的一半以上。近年來,我國普通本科招生規模增幅明顯下降,碩士生源增長空間逐漸收窄。2016年,我國普通本科招生405萬人,2021年招生444.6萬人,五年間增長40.6萬人,年均增長僅8萬人左右。從普通本科畢業生規模和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的對比來看,2017年普通本科畢業生384.2萬人,是當年報考人數的1.91倍。2022年,普通本科畢業生471.6萬人,已與當年考研報名人數基本持平。這表明,今后本科畢業生工作后再考研的生源“儲備”也會持續走低。
從讀研需求角度看,一方面,2022年考研報名人數的激增與求職環境和就業壓力密不可分。而目前,用人單位招聘和畢業生求職逐步回到常態,考研不再是一部分應屆畢業生的“無奈”選擇,報考人數下降也就順理成章。另一方面,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日趨擴大,為本科畢業生讀研提供了更多渠道,在職讀研成為許多學生的理性選擇。2017年,我國學術學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分別為32萬人和40.2萬人,專業碩士招生人數首次超過學術碩士,占當年碩士招生總數的55.7%。2021年,專業碩士招生規模達到64.9萬人,比2017年增長了24.7萬人,占當年碩士招生總數的61.8%。
因此,考研人數下降是正常現象,并且可以預測,未來幾年我國考研報名人數將會保持相對穩定,或進一步小幅下降。
發揮研究生招錄的先導性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持續擴大,已成為研究生教育大國,但從經濟總量、人口規模、研發人員比重等指標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同時,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以及人口高質量發展的緊迫任務,都需要進一步合理擴大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大和考研報名人數“觸頂反彈”之間的張力,對如何更好選拔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傳統上,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主要采取培養單位自行組織考試、推薦免試、全國統考三種方式,其中,單位自考所占比例較小且逐步收縮,推薦免試主要限定在“雙一流”建設高校。從全國統考情況看,招生單位考慮到命題、閱卷過程中的巨大壓力,通常會鼓勵各院系采用國家統一命題試卷。此舉降低了出錯風險,減輕了招生單位的責任與壓力,但無疑也淡化了本單位學科專業特色,弱化了人才選拔的針對性。如何讓更多培養單位加大自主命題力度,凸顯本單位學科專業招生考試命題特色,是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
同時,隨著專業碩士招生規模擴大,在職攻讀學位、以同等學力申請學位的人才培養力度將進一步加大。要解決好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分類發展問題,重點是分類培養、分類評價,但如何進一步增強非全日制專業碩士招生考試適應性,把那些最適合、最優秀的學生選拔出來,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命題。
此外,相對獨立的碩士層次人才培養是我國學位制度的傳統和特色。但隨著博士生教育規模持續擴大,碩士畢業生直接到高校從事科研教學工作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加強對碩士層次教育功能定位和培養理念的再認識也頗為關鍵。特別是在繼續提高專業碩士招生比例的同時,應立足拔尖創新人才早發現、早培養,進一步擴大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直博生比例,實現碩士、博士教育有機銜接。
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已進入超大規模的新發展階段,牢牢把握我國研究生教育及其經濟社會基礎的超大規模性和復雜性,是推進研究生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2024年考研報名人數下降,盡管是普通本科招生規模趨于穩定后的正常現象,但也是我國研究生教育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要信號。
充分發揮研究生招生錄取的先導性、紐帶性作用,深入推進管辦評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學科結構、區域布局調整,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實現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有效解決高端人才短缺問題的內在要求。
(作者趙世奎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