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9日的華為花粉年會上,華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余承東現場講述了華為“遙遙領先”背后的故事。
余承東表示,大家把他過去十幾年中,在發布會上說過的“遙遙領先”剪到一起編成段子,但實際上只有“領先比較多”的時候,才會說在“這個領域遙遙領先”。余承東坦言,做到“遙遙領先”非常不容易。
資料顯示,2022年,研發費用支出約為人民幣1,615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5.1%,近十年時間,華為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幣9,773億元。正如余承東會上所言,每一個領先的背后都是研發創新、強大的技術投入和不斷地努力的結果。

華為投資控股近十年研發投入 來源:華為2022年年度報告
事實上,華為的領先不僅體現在技術上,更體現在其創新理念和持續投入研發的決心上,這種領先不僅是對華為自身的肯定,也是對整個科技行業的推動和引領。
沒有路,那就自己走出路
四年時間來,華為持續面臨著外界的打壓和技術圍追堵截,華為手機銷量受到了嚴重影響。但是,即便是在研發和元器件供應嚴重受阻的情況下,華為依舊沒有放緩、甚至放棄創新的步伐,既然沒有路,那就自己走出路——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華為開啟了一段艱苦卓絕的新征程,不斷在技術無人區探索,開拓無人走過的創新之路。
比如,5G芯片受限,華為開辟了通信領域新征程:
2022年9月,回歸的Mate 50系列手機首發北斗衛星消息功能,Mate 50系列成為全球首款支持北斗衛星消息的大眾智能手機;2023年3月,華為P60系列和Mate X3實現雙向北斗衛星消息,新增消息回復功能;8月-9月,Mate 60 Pro、Mate 60 Pro+相繼發布,首次支持衛星通話,無地面網絡也能撥打和接聽衛星電話。

在華為實現里程碑意義的通信技術革新后,友商品牌也紛紛宣布即將搭載“衛星通信技術”,但待這些產品發布上市,距離華為Mate 50系列已經過去了將近兩年時間。
再比如,產品可靠性上。
從智能手機誕生之日起,易碎的屏幕就成為了消費者最為詬病的痛點,這個現象一直都難以解決,直到華為超可靠昆侖玻璃的誕生。
早在2021年的華為P50系列,華為引入了納米微晶玻璃,抗摔能力提升至5倍。而在2022年9月,華為Mate 50系列首次搭載超可靠昆侖玻璃,整機耐摔能力提升至10倍。進入2023年3月,華為Mate X3的內屏采用了非牛頓流體材料,抗沖擊能力提升至4倍。而在9月,華為Mate 60系列進一步升級了超耐摔的第二代昆侖玻璃,以及超可靠玄武架構,集三層防護一身。同時,Mate X5典藏版的外屏采用了玄武鋼化昆侖玻璃,其耐摔能力和抗刮能力分別提升了1倍和3倍。

諸如昆侖玻璃等技術的誕生,標志著華為在智能手機可靠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作為手機科技創新的風向標,華為的引領作用不容忽視。
在昆侖玻璃誕生后,友商們也紛紛跟進,開始在“可靠性”技術方面進行突破。例如,2023年6月魅族發布的20 INFINITY無界版首次搭載了魅族泰坦玻璃;同年7月,榮耀Magic V2搭載了第二代納米微晶玻璃;10月,小米龍晶玻璃正式發布,并將首先應用于小米14 Pro機型。
沒有路,那就走出自己的路,走出一條讓友商不得不跟隨的道路,不管是昆侖玻璃還是衛星通信,這都是華為創新的真實寫照。
深入科技無人區,持續創新,持續行業引領
這樣的創新案例還有很多,比如折疊屏方案,到目前為止,華為仍是唯一一家已經發布了內折、外折、豎折三種形態折疊屏手機的廠商。
比如影像創新,華為業界率先使用了 ToF 鏡頭、率先搭載潛望式光學變焦鏡頭、最早投入計算攝影、最早使用大底傳感器、首創超聚光長焦鏡群等等,還有從影像聯名到“自立門戶”的華為影像XMAGE的誕生。可以說,華為持續革新影像技術,憑一己之力導演了整個移動影像的發展史。
還有自研OS:2019年率先公開亮相HarmonyOS,到2023年8月HarmonyOS 4正式后,鴻蒙生態設備現已達7億臺,升級用戶已超過6千萬。目前全新鴻蒙HarmonyOS NEXT蓄勢待發,即將開啟移動應用生態新篇章。

設計創新方面,華為也展現出了持續引領行業的實力。早在一年前的華為Mate 50系列上,華為就率先采用了巴黎飾釘設計。如今,“巴黎飾釘”已經成為友商們的共同選擇。還有華為系列實現了極具未來感的“星環設計”。當下,幾乎清一色的影像旗艦機都會選擇華為引領的“星環”影像模組設計。
其實,諸如類似的創新案例還有很多很多,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本書都是無法完整描述完的。但是,通過上面簡單的信息梳理,不難發現華為手機在創新方面的兩個關鍵點:
華為的手機創新都是行業獨一份的,絕無重復“造輪子”的問題,要做就只做行業第一,用不舍成本的創新和雄厚的技術實力,去持續探索“科技無人區”,解決消費者使用手機的核心痛點、行業空白點,甚至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獨占期,是友商難以借鑒、模仿的。
其次,華為在手機領域的創新、探索從未停止過,即便實在受到外界打壓的情況下,華為仍未停止創新,反而愈戰愈勇。沒有路,就自己走出路,將一條泥濘小道用每一個創新腳步,走出康莊大道,讓友商也不得不跟隨華為的創新腳步。
寫在最后:
投資公司Oppenheimer的分析師Martin Yang表示,由于華為Mate 60新手機的推出,2024年的iPhone出貨量可能減少1000萬部。此外,iPhone15系列出現了“破發”現象,國內手機市場也再度陷入價格“內卷”。
毋庸置疑,手機市場的創新需要華為,行業的共同前進更需要華為創新推動。華為通過自主創新多項手機技術和提高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不僅成功解決了自身的卡脖子問題,也推動了國內供應鏈的建設和發展,引發了一眾友商的紛紛跟進。
在手機行業,產品競爭力是第一要素,華為手機上的所有遙遙領先的體驗,其背后都是硬碰硬的科技創新在支撐。為什么只有華為遙遙領先,為什么華為的手機叫好叫座,為什么華為手機歸來,友商被迫走出“舒適圈”,這不是夸夸其談的“空中閣樓”,而是麒麟芯片、昆侖玻璃、華為影像XMAGE、衛星通信技術以及Harmony OS等等這些真刀真槍的科技創新。
從過去,到現在,華為持續成為手機市場當之無愧的風向標,它的每一項技術創新都直擊行業痛點,指引行業發展的新趨勢,讓整個行業和供應鏈實現向上發展,華為作為行業領頭羊的創新本色,其引領作用不容忽視。
時間可以并且已經證明,華為引領不只是句口號。
來源:IT之家






